董宇辉,啧,提起这位,前段时间直播间弹幕密度能赶上春运售票窗口。说新账号上线要养活所有员工,我当时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老板们不是都喜欢端着“业绩为王”的大旗,怎么这位反手给团队分蛋糕?你说巧不巧,偏偏就在行业流量还没冷下来的时候,他来个大分流,整个互联网圈子顿时炸开了锅。有人在评论区喊他“董大善人”,也有人撇嘴,说这就是流量新剧本。热闹是真的热闹,背后水有多深,谁懂?
细想才觉得,董宇辉的“想法”跟常规套路全然对不上拍子。刚“与辉同行”爆火那会儿,气氛跟新学期第一天的教室似的:人人都想露脸,个个都憋着大招。但主账号磁力太强,啥都往自己身上吸。你会唱歌?行,先把主账号直播撑完。你想演戏?等有空再说。时间一长,队伍里有能力的都成了背景板——不是没人想冒头,是根本没机会。
说到这里,脑子里就浮现出去年一场球赛,主力全场奔袭,替补席上小将干瞪眼,教练却只敢用老将。董宇辉倒是个“敢想敢试”的主,突然发话新账号谁都能玩,直播、带货、跳舞、讲文化,随便折腾,只要能“自给自足”。这话听起来像在开玩笑,实际背后是对团队的信任感。这年头想靠才华换空间,比让后卫变前锋还难,董宇辉偏要玩一把“全员皆兵”。
转念一想,这种打法,跟NBA那些靠体系吃饭的球队也有点像。马刺巅峰时期,波波维奇能让角色球员轮番刷存在感,主角只负责关键时刻收割比赛。流量时代,小号爆冷门的戏码早就不是新鲜事。就像上个月一个新账号开旅游直播,原本没多少人关注,结果两天后被国外网友剪成鬼畜段子,流量飙升。你说主账号才是流量担当,结果边角料才是下一个爆款。谁能想到,互联网的流量就像彩票,买的人多,中大奖的偏偏是新号码。
说起来,董宇辉“员工自给自足”的思路,多少有点“创客空间”的味道。让大家各自开荒、各显神通,主账号反成了“后勤保障”。有人质疑这是不是甩锅,其实仔细看,主账号数据不减反增。平台数据显示,最近主账号活跃度稳中有升,反倒是新账号带来的新粉丝回流给了矩阵整体一波助力。这就有点像足球队多线作战,主力轮休带新人,成绩还真没掉链子。
有意思的地方在这儿。你以为员工们都踌躇满志,实际有不少人一开始根本不想带货。有人只想唱歌,有人专注讲文化故事,还有人干脆想直播跳舞。新账号开张,刚开始直播间冷冷清清,结果某天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员工突然跳了段舞,弹幕瞬间炸锅。网友刷起“人才不埋没”,主账号粉丝也跟着往新号跑。互联网江湖就是这样,主力不在的时候,冷板凳也能替补绝杀。
当然,质疑声没停过。有人说分流资源就是让员工自谋出路,万一新账号扑街,主账号还得回头兜底。有时看董宇辉的操作,不由想起过去体育圈那些“师徒反目”的经典戏码。姚明初进NBA时,谁也没信中国球员能在强队站稳脚跟,偏偏人家用一记盖帽把质疑盖了回去。董宇辉这一波,多少有点“逆风翻盘”的意思——明知风险大,还得硬着头皮冲。
说到带货,别以为谁都能变身“直播一哥”。流量世界,用户注意力比黄金还金贵。新账号的商业模式、内容创新、带货能力,每一项都是考验。你以为开个小号就能分蛋糕?现实往往是,蛋糕刚切完,盘子就碎了。内容同质化、粉丝分流、内部竞争,这些问题日日在发生。可只要有人能在泥潭里跳出水花,这局就还没输。
值得玩味的是,董宇辉的“理想主义”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见惯了“谁也帮不了谁”,现在当了老板,偏要给团队造梦的机会。你说他“圣人”,他笑笑不吱声,该算账的时候算盘打得比谁都勤快。现实和理想就这样在他身上拉扯,像是直播间里偶尔卡顿的画面,观众都等着下一秒的惊喜。
再说说网友,真是有一说一,谁家老板分蛋糕不被吐槽?有人直接在弹幕里开怼:“真是为员工考虑?还是变相矩阵抢流量?”也有粉丝打趣:“下次能不能让员工开个‘才艺夜市’,主账号偶尔客串下。”这些声音,没有谁能一句话说服谁。就像球场上裁判哨响,谁都能喊一嗓子,大家都想占理。
拉回现实,内容行业这几年变得和天气一样难琢磨。今天爆火的账号,明天未必还有人记得。团队协作、内容创新、商业变现,三座大山天天压在每个人头顶。董宇辉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流量,更是“持续稳定流量”这个永恒命题。只要矩阵有人能出奇制胜,主账号就能一直活在热搜边缘。
有时候,想起那场球赛最后一秒的绝杀,没人会记得开局谁掉了球,大家只记得最后那个进球的名字。董宇辉现在做的事,大概就像把球传给每一个能跑起来的人。至于谁能进球,谁会掉链子,留给时间慢慢揭晓。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也想问:下一个爆款,是不是已经在冷板凳上热身?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