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所有信息都来自可靠的资料,重复的话就放在文章的最后面。
这才算是真正的国家级宝贝!
关于中国004航母12万吨平台是否能彻底改变世界海军势力格局,网络上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了。
全球最大的航母还能不能换个用法,担起新任务?
看完专家的讲解,你们大概就能弄懂了吧!
这12万吨的传说,难道是在提前庆祝吗?
一旦12万吨这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和我国第四艘航母004联系在一起,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热烈讨论。我们到底该追赶者“弯道超车”去打造庞大的海上巨舰,还是稳扎稳打,走踏实稳妥的路子?
这场关于国家重要装备的争论,不仅仅关乎万吨数,更直指中国海军迈向深蓝的真正难题和付出的代价。
有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觉得事情搞定了,非得一步到位,把美国那“福特”级的吨位彻底压在脚底,才算是弯道超车应有的姿态。
有人就直摇头,觉得这纯属瞎起哄,根本没考虑工厂基础和战略实际情况,全是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编出来的洗稿剧本。
这事儿真的不是乱说的,国外一些媒体特别喜欢提这个数字,反正“中国威胁论”越炒得厉害他们越开心,拼命打造一个不惜花重金的海上巨兽形象,刚好能用来吓唬自己国内的老百姓。
别急着激动,12万吨这么大的体量,首先得考虑心脏的问题,也就是动力系统,这方面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多创新空间了。
我们福建舰八万多吨的大家伙,还是沿用了老套路的动力配置,舰体底下那大块空间都挤满了锅炉和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已经变得特别繁琐,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你想啊,再加个4万吨,还得应付电磁弹射器这种耗电大户,单靠传统动力系统根本扛不住。
唯一的办法就是装核动力,可这一下子又跳出来个更棘手的问题,我们手里究竟有没有能拉动12万吨大船,又得是技术成熟、稳妥可靠的大型舰用核反应堆?
要搞舰用核反应堆可没那么简单,关键在于它的体积小、功率大、稳定性强,这三样必须齐头并进,缺一样都不行。
你看,美国为了保持航母的战斗力和经济性,选定的排水量大致在10万吨左右。这个规模既能确保航母在海上有足够的作战能力,又不会因为太大而导致建造和维护成本飙升,所以就一直保持在这个范围了。
想明白自己该走的方向,不妨先看看对方怎么走的,美国海军也不是一开始就偏爱造十万吨级的航母的。
这条路径他们折腾了快半个世纪,期间全是实战经验、花钱如流水和技术角逐,最早的“福莱斯特”级不过7万多吨,“小鹰”级提升到8万吨,而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也才九万吨左右。
一直到“尼米兹”级下水之前,美国的航母才真正迈入了9万吨的门槛。
就算是“尼米兹”级,从头到尾,从第一艘到最后一艘“布什”号,也是不断进行改良和增重,直到最后才差不多达到10万吨。
等到最新出的“福特”级,排水量基本上就扎扎实实地卡在了10万吨左右。
这个数字可不是哪个将军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而是美国海军在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下,经过不断权衡战斗力、维护费用和系统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反复计算出来的最优结果。
10万吨这个级别的规格,甲板和机库都大得很,能放得下那支规模和配置都最合适的舰载机联队,确保开战时飞机能连续不断地从天上飞下来。
它携带的油料和弹药量,足够在海外坚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而那高得令人咋舌的维护费用和后勤补给,美国海军咬紧牙关,凭借全球布设的军事基地网络,还是能挺得过去。
所以说,10万吨这数,是美国人用几十年的经验和花费无数美元算出来的“黄金分割点”,要再往上提高,可能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
咱们自己这边说吧,航母可从来不是那种孤身一人就能横扫天下的英雄,它背后得有个庞大得不得了的作战体系撑着,这个体系成本高得要命,还特别讲究复杂程度。
一艘航母到底牛到啥程度,不光得看它本身咋样,还得看它背后那帮好友里头,谁够硬够猛。
这正是我们目前最得补足的内容。
美国人的航母为什么能在地球的任何角落自由漫游?可不是随便跑跑那么简单,它们随时都能找到充电站和休息的地方,无论是饿了、渴了还是累了,都能搞定。
关岛、迪戈加西亚、日本横须贺还有意大利那不勒斯,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可就是它们的“家”。
他们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庞大的舰队补给船队,就像一群勤劳的工蜂,一波接着一波地不断为航母战斗群输送“血液”。
要知道,人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实战经验,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那套人员培训和作战规程,都是用血和真实战场锻造出来的。
我们在远洋作战体系的搭建还在逐步推进,能用得上的海外港口也就那么几个,大型补给舰的数量和实战经验也还在慢慢积累中。
这款被大家寄予厚望的五代舰载机,飞行员还在一点点培养,战术方面也还在一招一式地摸索试探。
福建舰留下的任务004得赶紧搞定,没有得商量!
想知道004到底长啥样,最靠谱的照镜子就是已经下水的福建舰啦,毕竟作为我们第一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绝对算是一大里程碑。
它让咱们在技术上,头一回有机会和美国人跑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要是你仔细瞅瞅福建舰的甲板布局,会发现一些成长中的小烦恼。
最直观的差别是升降机的配置,福建舰配备了两台升降机,都摆在船舷边上,而美国的“福特”号以及后续的“尼米兹”级航母,基本都是装了三台。
升降机其实就是连接机库和甲板的电梯,它的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到你把飞机从车库搬到跑道上的那一快。
少一台的话,在紧张出动时,甲板上的飞机会用光,而下面的飞机也供应不上,这就变成了个天然的瓶颈。
还有个情况就是在第三条弹射器那儿,也就是福建舰斜角甲板上的那台弹射器,它后头的飞机等候区,跟舰岛前面安排飞机的调度区有点冲突。
就是说,要是3号弹射器拼命放飞机,可能会把旁边区域的飞机调度搞得乱哄哄的。
这并不是设计有什么漏洞,而是在一个8万吨的平台上硬塞进去三条弹射器,空间实在太挤了,没办法,只能这么凑合着了。
福建舰上这些明显的遗憾,反倒突出了它的角色,正是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过渡型号。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让电磁弹射这些新技术顺利运行,同时也暴露出平台本身存在的问题,所以004的任务可以说很清楚了。
得把福建舰上因为房子太狭窄带来的这些麻烦给解决掉,不是去造个双胞胎啥的。
这就能看出来,004的排水量肯定比8万吨的大得多,足够轻松布置三台升降机,让所有的弹射器和飞机调度区都能顺畅地运转,互不影响。
把所有的条件都列出来的话,就能发现,004的轮廓其实已经挺清楚了。
它基本不太可能是网络上那个宣传得天花乱坠的12万吨神兽,更大几率是那艘对标美国福特级、突破10万吨门槛的核动力航母。
这个决定既克服了福建舰在平台方面的不足,也符合海军装备成长的自然规律,算得上是个理智有必然的抉择。
一艘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能让中国海军在硬件条件上跟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
其实,真打起来,可能早就不单看吨位了,现在的海战胜负,更看的是整个作战体系的效率较量,而不是单纯凭平台的大小拼个输赢。
说到飞机出动的速度和效率,谁能搞得更快、更灵活,那肯定是能占点优势的。而且,谁能把无人机玩得尽善尽美,和有人机配合得天衣无缝,那就更安排得妥妥的,战斗中就能更得心应手。
到底谁的数据链更牛,能把天上的卫星、海里的军舰、空中的飞机,甚至每一发导弹都连接成一个高效的打击网,那可真是看谁的技术更厉害啦。
结语
要是真能靠软件打赢对手,那下一艘航母到底是10万吨还是12万吨,也许就没那么重要了。
其实,那真正的战场早就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悄悄变了模样,你们觉得呢?
#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