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的尽头,是流量的尽头吗?
我们总说,互联网记不住昨天的事。可当一个名字被“国务院点名”时,它就不再只是热搜上的七十二小时,而是刻进了公共记忆的耻辱柱。东北雨姐,这个曾经靠“农村烟火气”收割千万粉丝的网红,如今却成了监管风暴下的典型——不是因为做得不够大,而是因为走得太快,忘了脚下的土地会不会塌。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塌房”。以往的网红翻车,无非是人设造假、带货翻车、私德有亏。可当一个名字出现在国务院级别的通报里,性质就变了。它不再是平台内部的“违规处理”,而是国家层面对直播乱象的公开警示。2024年9月,央视曝光东北雨姐团队在红薯粉条中掺假,检测结果显示:所谓“纯手工红薯粉”,竟不含一丝红薯成分,全是木薯淀粉。这一锤,砸碎了她三年来精心打造的“东北农村代言人”人设。
有意思的是,就在事发前几个月,她还在直播里豪言:“我卖的不是货,是信任。”可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连扫都扫不起来。更讽刺的是,她并非第一个出事的“乡村人设”主播。从“云南小花”到“蜀中桃子姐”,类似的剧情反复上演:镜头前是柴火灶、大铁锅、丰收的玉米堆;镜头后是供应链混乱、品控缺失、团队逐利如狼。我们看的是田园牧歌,他们演的是流量生意。
可问题来了:我们真的只该骂她一个人吗?
想想看,是谁在用算法把“农村滤镜”推到你面前?是谁让“土味”变成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平台用“助农”当标签,资本用“下沉市场”当口号,消费者用“支持老乡”当理由,所有人合力捧出一个“雨姐”,又在她出事时第一时间划清界限。这像不像一场集体共谋后的甩锅游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人设崩塌的背后,是一整套工业化“造神”流水线。团队策划人设、编剧写剧本、村民当群演、工厂贴牌发货。所谓的“真实生活”,不过是精心设计的舞台剧。而观众,心甘情愿地买票入场——因为我们太渴望真实了,反而最容易被虚假的真实击中。
有人说,雨姐还能复出。毕竟,互联网善忘,粉丝易哄。可这次不一样。国务院点名,意味着她已从“争议网红”升级为“典型案例”。市场监管总局随后出台的《直播带货商品溯源管理办法》,直接点名“农产品虚假宣传”问题,业内称之为“雨姐条款”。复出?不是没有可能,但那个可以蒙眼狂奔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其实,她的倒下,未必是悲剧。它像一记警钟:当“助农”变成“割韭菜”,当“乡土情怀”沦为营销话术,受伤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真正靠土地吃饭的农民。一个东北村庄的李大姐曾告诉我:“以前城里人觉得我们种的东西天然好,现在一听‘东北网红’,直接问是不是假的。”你看,一个人的失信,拉低的是整个群体的信用。
那么,下一个“雨姐”会不会出现?当然会。只要流量红利还在,只要监管还有缝隙,就会有人铤而走险。但也许,我们可以换个问题:当我们在直播间为一碗“纯手工粉条”下单时,我们到底在买什么?是产品?是情感?还是一种自我安慰式的“参与感”?
或许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封杀多少个雨姐,而在于重建信任的链条——让消费者看见土地,让农民直接对话市场,让真实不再需要“表演”来证明。否则,今天倒下的只是一个雨姐,明天,还会有千千万万个“乡土IP”在流量的风口上摇摇欲坠。
而我们,是否准备好为真实买单,哪怕它不够戏剧,不够煽情,不够“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