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第二次“恒大”出现!年度收入突破六千亿,许家印终于不再孤单

第二次“恒大”出现!年度收入突破六千亿,许家印终于不再孤单

发布日期:2025-08-25 18:38 点击次数:53

许家印这个名字,差不多就变成“债务炸弹”的代名词啦,大家都盯着他的豪宅和烂尾楼,热闹得很。

眼下,另一家巨头公司——正威集团,也陷进了类似的困境。这个年收入超过6000亿元,被誉为“世界铜王”的企业,居然接连爆出股权被冻结、项目烂尾、工资拖欠等一大堆丑闻。创始人王文银还两次被限制高消费,真是闹得挺热闹的。

恒大的麻烦还没炒完,正威又插了一脚,许家印这次可真是惨了,一下子多了个“对手”。

铜王的发家史

王文银出身安徽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他靠着拼搏考上了南京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的一家国营企业找到了工作,收入也算稳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头,他辞掉国营公司的工作,带着攒下来的一些钱南下深圳想闯一闯。刚到深圳的日子,比他预料的还要艰难不少。王文银干过很多基层的事儿,甚至曾在街头露宿一段时间。

这些经历磨炼了他非凡的胆识,以及对市场机遇的灵敏洞察力。到了1995年,他自己开了家电线制品厂,起步不大,订单时不时的,算是小打小闹。

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那场大风波让市场一片恐慌,许多公司都陷入了困境。不过,王文银不慌不忙,反而趁机逆势出手,低价收了不少设备和厂房。

这个看似冒险的动作,在经济回暖之后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他因此坚信“危机中藏有商机”的经营理念,并付诸实际操作。

到了1999年,公司改名叫“正威集团”,资产立马突破了十亿大关。到2003年,他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正式踏入铜产业链,在安徽铜陵布局,靠近关键的资源产地,还享受到了一些政策上的好处。

虽然公司内部的高层有人不同意,王文银还是坚持投资铜矿。公司甚至对外说自己有巨大的铜矿资源储量,这也为后续的扩展打下了基础。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再度爆发。王文银大举收购海外的铜冶炼厂和矿山资源,这一连串大胆的动作,让正威集团的收入从百亿水平猛增到千亿级别。

因此,他赢得了“世界铜王”的美名。企业凭借“全球资源调配”的故事,顺利赢得了银行、地方政府和各种合作伙伴的认可与帮助。

正威集团的业务发展得挺快,从原先的电线电缆扩展到新材料、半导体、新能源等不少行业。公司采取上下游一体化的整合策略,旨在把整个产业链都掌握在手中。

为了增加影响力,正威集团在全国各地建了四十多个工业园和产业园。地方政府都挺喜欢这种能快速改善财务表现,还能引起媒体关注的项目方式。

这套套路帮正威集团在短时间内把营收搞得挺大,曾一度挺进全球顶级企业的行列。不过,光靠这个大营收,背后其实是公司一直徘徊在特别低的净利润率上,真是长久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多年以来,正威集团的净利润率一直维持在大概2%左右。靠这样的薄利多销策略,公司的资金链总是紧绷着,哪怕一点点的现金流延误都让他们特别在意。

这种“成交额代表实力”的误区,隐藏了模式的脆弱之处。冗长的产业链、繁多的项目和高杠杆的运营方式,都让公司的现金流变得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问题。

产业园区要想正常运转,不光靠庆典和宣传搞气氛,还得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核心技术撑腰,稳定的人才队伍以及足够的订单数。这些才是真正保证园区能走得长远的关键。

规模太大的摊子和繁琐的项目周期,让企业难以持续满足对这些方面的需求。那些巨额的营收数字,最终变成了一种“实力虚幻”。

债务缠身:帝国光环渐失

到了2017年,创始人王文银的身家差不多快突破千亿大关,还一度挤进了华人富豪榜的前十名。

那年,正威集团砸了50亿元进去恒大集团,意图和这个地产大佬搞得更紧密点,巧掌土地资源,也想冲业绩上的现金流。

可没想到,恒大一暴雷,那堆沉甸甸的债务压得正威集团一头乱,后头的麻烦啊,接二连三地跟上来。

从2023年9月开始,王文银这老大第一次因为子公司拖欠工程款被限制高消费。虽然后来这个限制被解除了,可是类似的事情又反复出现,显示出财务上的问题已经难以隐藏住了。

到了2024年,公司财务形势突遭恶化,好多个子公司的大量股权接连被冻结,涉及金额还挺大。有些关键资产在法院拍卖的时候,没人感兴趣,完全无人问津。

海外的办事处也开始挂牌出售,这反映出海外业务在收缩,规模缩小了不少。集团资产被冻结的数字也在不断增加,看得出来这个趋势挺明显。到了2025年,公司旗下的那个上市平台也改了个名字。

这动作其实就是想把“正威”这个品牌的联系给割断了,可是并没有阻止各地法院对它发起大额的强制执行,还有监管部门的处罚也没少上门。创始人王文银和公司如今正面对好多地法院的强制措施,涉及的金额也挺庞大的。

公司现在的债务总额已经超过百亿,与此同时,被执行的案件信息和限制高消费的令措施也挺多的。

债权人的催讨像潮水一样不断涌来,根本挡不住。外部的情况也挺吓人,公司官网新闻长时间不更新,这跟之前每年超6000亿元的收入数字形成了强烈反差。

好多员工收到放假的通知,各地产业园里的设备也都闲着,项目就这么停摆了。供应商们想联系负责人,可总是被说“领导不在”或者“在推进中”,结果一直没有消息。

公司网站偷偷把矿业的介绍给删了,改成强调高科技和数字产业。之前那些扬眉吐气的宣传和各地产业园区的实际停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真是挺讽刺的。

潮退方知深浅

正威集团由“世界铜王”高峰跌到债台高筑,陷入困境,这一变故和恒大集团的崩盘路径简直如出一辙。

王文银凭着对危机中机遇的敏锐洞察走上了成功之路,可是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方向——光环下的6000亿元营收,实则只有2%的净利润率,加上紧绷的资金链,四十多个产业园的布局最终变成了“剪彩式项目”。庞大的体量不仅没能成为挡风险的屏障,反而在市场起伏中加快了垮台的步伐。

它们都靠高杠杆疯狂扩张,几乎都扎根在房地产的圈子里,在市场起伏时暴露出了真正的脆弱点。这些公司往往喜欢用表面上的营收数字和排名来掩饰实际的风险,真是个“假象”,看似风光,其实暗藏危机。

这种“工业幻象”的破裂,不只是让企业自己掉进泥潭,还对上下游的供应链、金融系统,甚至地方经济带来了影响,范围广泛,影响也挺深远的。

甚至,影响可能扩散到全球某些大宗商品市场。正威集团的例子提醒各公司,仅靠勇气和债务推动的猛冲,没有办法建立持续发展的基业。

企业要回到商业的本源,遵循现金流的法则,这样才能真正度过经济的起伏,实现稳健成长。同时,这对监管机构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得提前洞察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避免重蹈“大而不倒”的覆辙。

正威和恒大的例子一再说明:当企业扩张太快,超出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当多元化布局偏离了核心业务;当资本运作盖过了实业追求,再强的商业帝国也难免会变成沙上筑塔。

更让人反思的是,这类企业遇到的危机绝不仅仅是它们自己内部的问题。从那些面对烂尾楼的购房者,到被拖欠工资的员工,再到受到牵连的供应商,以及承受压力的地方经济和金融体系,它们的连锁反应早已超出了企业范围,变成了关系社会稳定的公共事件。

这事儿也给企业管理者敲响了警示:规模扩张不能太铺张,风险控制得有个度。同时,对监管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突破那些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提前发现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巨大但不倒”的神话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结语

曾几何时,王文银满怀豪情地站在台上,绘制着宏伟的未来蓝图。如今,到了2025年夏天,那荒凉的园区成了一个无声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

正威集团当前的窘境,说它仅仅是个别企业的问题未免有些片面。更像是一种对整个商业环境的深刻反思:在那个追求规模快速扩张的年代,我们是不是渐渐忘了商业的本源和底线?

说到底,正威要不要走出这坑,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行得通。你们觉得,正威还能翻身吗?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