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城中村涅槃 就业新天地
上海产城融合重塑职业未来
看着眼前封顶的“中海中心”A座。归惠莉有点恍惚。这里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城中村红旗村的原址。她出生成长的地方。但现在。这里叫“真如境”。一个近1平方公里的商住办公综合体。
归惠莉和5名村民被派驻到这里办公。有人学招商。有人学物业管理。他们肩负村集体重任。因为红旗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入股形式参与了项目开发。他们回购了一栋写字楼。取名“鸿企中心”——取“红旗”谐音。寓意传承与新生。
这不是简单的拆迁重建。这是一种全新的职业转型模式。
上海模式:不只给补偿。更要造饭碗
2025年8月。上海发布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 “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这绝非空话。
政策保障力度空前。镇集体经济组织在合作改造中的首次持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还可根据情况优化调整。改造后。按不高于成本价留存给镇集体经济组织商办、租赁住房等物业资产用于长期经营。这确保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和被征地农民的长期收益。
从“补现金”到“造血液”。上海模式的核心是 保障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启动改造必须征求村民意愿。听取他们对方案、补偿、资产处置的意见。
真如境:鸡蛋壳上造大楼。村民变白领
真如境的改造堪称奇迹。
这里曾是城市疮疤。586亩土地上分布着90家印刷厂、207个冷库、16家“四小”场所、9个大型集贸市场。1000多个摊位。6万多名流动人口。三年彻底清退。
建设难度极高。项目引入TOD理念。地下有轨道交通线路穿越。为不影响地铁。地上地下空间同步开发。其复杂程度如同 “鸡蛋壳上造大楼”。建筑底板体量巨大。400多人不间断作业。一次性浇筑8天8夜。
如今的真如境是集30万方商务、15.8万方商业、20万方住宅、3万方长租公寓和1万方文化型剧院于一体的复合业态综合体。
产业定位高端。双子塔将引入100多家企业。以世界和国内500强为主。结合普陀区发展定位。打造海纳小镇作为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与杭州“云栖小镇”、无锡“雪浪小镇”遥相呼应。目前已聚集一批海内外数字经济产业。
归惠莉们在这里学习顶尖的商业运营。她们的收入不再依赖一次性补偿。而是与集体资产收益挂钩。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职业身份转变——从村民到现代服务业从业者。从被动接收者到主动管理者。
颛桥实践:田中城里有新机
闵行颛桥镇中心村的改造走了另一条路。
这里是全市唯一带有农业用地的“城中村”改造项目。3000多亩项目范围内。有1800多亩农业用地。呈 “四分城、六分田” 格局。
他们不搞纯房地产开发。而是营造集生态居住、文旅休闲、农作体验、科普教育、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生态休闲走廊。
百亩油菜花海成为城市风景线。去年秋天。这里种了25万株向日葵。配上七彩百日草和格桑花。吸引大量市民观赏游玩、摄影创作。
旁边的“颛属小菜园”被划分成若干小块。种有芹菜、生菜、白菜等。这里被打造成“市民菜园”。提供给市民认养种植。作为亲子科普实践基地。前几天。300多名小学生来这里参加研学教育。体验拓染工艺、学做农家菜。
这种改造模式创造了多样化就业机会:农业研学导师、生态观光管理员、休闲旅游规划师...村民们不再需要完全脱离土地。而是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他们的务农经验成了宝贵资源。
革新村探索:滴滴阿姨与家门口就业
浦江镇革新村的“滴滴阿姨”模式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随着召稼楼“城中村”改造推进。革新村配套“上新”。召稼楼农耕文化园亮相。这里集特色民宿、农家菜、教育基地、开心农场、宴会团建于一体。
项目负责人探索出一套全新招工模式——通过线上工作群精准匹配需求。当岗位需要人时。就在群里“在线派单”。阿姨们踊跃报名。承担保洁、洗碗、接待等工作。
朱阿姨是本地人。她非常喜欢这种模式:“因为我们平时在家要照顾家庭孩子。时间比较灵活。这样的就业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也为我们创造了价值。”
负责人陆洪君说:“我们的阿姨非常勤劳。她们不是缺钱。就是希望为家乡发展做点事情。” 从农耕园前期开始。阿姨们就自主帮忙宣传。这份情感链接是以“革新村发展”为纽带建立的。
奉贤智慧:倾听民声的改造方案
奉贤区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
他们公开征集“优化城中村治理”建议。征集周期内收到67条建议。主要针对道路交通优化、改善停车难问题、“城中村”风貌提升等。
这些建议被认真对待。南桥镇贝港“城中村”结合综合商业体及老旧小区改造。已规划新建11.1万平方米道路。庄行镇庄行路作为古镇东门户对外出行的主要道路。正实施拓宽。
针对停车难问题。南桥镇利用现有空间改造。在学校、生活休闲场所、商业区周边新建三个公共停车场。预计可容纳300余辆车。庄行镇打造冷江雨巷停车场。并计划建造音乐美食广场地下车库、林下停车场等。预计可容纳500余辆车。
这种参与式规划创造了社区规划助理、公众参与协调员等新职业。让改造更符合市民实际需求。
未来已来:职业转型的上海启示
上海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了职业转型的多种路径:
股权合作模式让村民成为项目股东。享受长期收益;技能转型模式通过培训让村民掌握新技能。如归惠莉学习招商和物业管理;产业融合模式利用原有资源发展新产业。如颛桥的农业体验;灵活就业模式如革新村的“滴滴阿姨”。实现家门口就业;社区参与模式如奉贤的倾听民声。创造社区工作新岗位。
这些模式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组合应用。核心思想是:城中村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人的转型和提升。
从破旧村落。到现代化综合体。从低端业态。到高端产业集聚区。从临时就业。到长期职业发展——上海的城中村改造正在书写产城融合的新篇章。
这不仅是城市的更新。更是无数个人职业轨迹的重塑。
归惠莉们的故事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