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别纠结刘备这么做合不合法了,不如先琢磨琢磨他心里到底咋想的。
刘备这一辈子,最大的对头就是曹操。说句实在的,这俩人从年轻时候就开始斗,一直斗到头发都白了。可斗来斗去,刘备基本上就没赢过,而且每次输都输得特别惨,惨到没法说。
其实刘备和曹操认识的时间不算晚,至少刘备老早就听过曹操的大名了。
公元175年那时候,曹操靠司马懿他爹司马防的推荐,当了洛阳北部尉,说白了就是首都北区的公安局长。而这会儿,刘备正在洛阳跟着大文豪卢植读书呢。
曹操比刘备大六岁,这一年曹操21岁,刘备才15岁。就在这时候,曹操干了件大事,不光洛阳城震了,连朝廷上下都被惊动了——他用五色大棒,把大宦官蹇硕的叔叔活活打死了。
要知道,蹇硕在汉灵帝跟前那可是红得发紫,风头早就盖过了十常侍。这种人,别说那些士大夫不敢惹,就算是其他宦官也得躲着走。可碰到曹操这个愣头青,蹇硕就算是有脾气也没处发。毕竟曹操也是宦二代,算是“自己人”家的孩子,再混蛋也不能真把他杀了。最后没办法,只能找个借口把这个惹事的祖宗打发到地方上当县令去了。
这么大的事,刘备肯定早有耳闻,自然也知道世上有个叫曹操的人。为啥呢?因为刘备在卢植那儿读书,根本就不是真想做学问,主要是想找机会混出头。想找机会,那肯定得盯着洛阳的各种“大新闻”啊,不然哪能抓住机会呢?
据王粲写的《英雄记》里说,刘备卸了下密县县丞的职位后,又回了洛阳,这才算跟曹操正式认识。那时候正好赶上董卓作乱,曹操看董卓比自己还混蛋,心里不服气,就偷偷逃出洛阳,打算回老家招兵买马反董卓。结果路上还出了岔子,误杀了吕伯奢全家。
这段“枭雄历险记”,跟陈宫其实没啥关系,反倒很可能有刘备的事儿——因为当时刘备是跟曹操一起离开洛阳的。只不过后来俩人走岔了:曹操去陈留那边扯旗造反,刘备则去高唐当县令了。
可这种和平相处的日子没几天,之后俩人就开始了一辈子的“相爱相杀”,缠缠绵绵就没断过。
后来董卓逃出洛阳,往西边的长安跑了。董卓一走,东边的地盘立马就乱了,各路诸侯开始互相打。这时候,曹操投到了冀州诸侯袁绍麾下,刘备则投靠了幽州诸侯公孙瓒。可袁绍和公孙瓒呢,除了曾经一起把前任冀州牧韩馥逼走之外,就没好好相处过,天天打仗——在冀州打,在青州打,到了兖州还接着打,到处都是这俩人火拼的战场。
这么一来,曹操和刘备自然就成了对手,而且是那种你死我活的对手。
为了各自大哥的事业,这俩“小弟”都得想办法把对方搞垮。就说争夺兖州那回吧,刘备当时是公孙瓒手下青州刺史田楷的部将,他跟着南阳的袁术、徐州的陶谦一起围攻曹操。
史书上也写了:“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可曹操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中原那些诸侯没把他打死不说,他反倒把公孙瓒手下的两个刺史,还有袁术、陶谦这俩诸侯捆在一起揍了一顿。这背后肯定有袁绍的帮忙,给兵给粮是少不了的。但不管咋说,谁都得承认:曹操这小子是真能打,战斗力没话说。
后来公孙瓒杀了幽州牧刘虞,刘备就转而投靠了徐州牧陶谦。
那时候刘备就算不能找个更厉害的靠山,也不能再跟着公孙瓒混了。为啥?因为杀刘虞的后果太严重了,公孙瓒直接跟士大夫集团彻底闹掰了。以前士大夫们还能迁就他,现在恨不得直接灭了他。这时候刘备再跟着老同学公孙瓒混,那不就是等着一起完蛋吗?
陶谦对刘备吧,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没把他当外人,但也没真把他当自己人。虽然给刘备拨了四千丹阳兵,可却让刘备驻扎在小沛。小沛这地方,正好在兖州和徐州的交通要道上,所以陶谦把刘备放这儿,说白了就是让他替自己盯着曹操,当挡箭牌呢。
本来刘备靠着陶谦,在小沛扎根,再跟天下各路诸侯搞好关系,左右逢源也不是不行。这种玩政治的本事,刘备就跟天生会似的,不用教就会。所以那时候,他未必会跟曹操打起来,甚至说不定还能从对手变成朋友。
可后来出了俩大事,让曹操和刘备的关系变得特别微妙。
第一件事是刘备当上了徐州牧。这事可把曹操气坏了——自己流血流汗打徐州,还落了个坏名声,结果好处全让刘备占了,跟摘了现成的桃子似的。换谁谁能忍啊?就因为这,刘备一得势,他跟曹操的矛盾立马就升级了。
第二件事是吕布搞的鬼。吕布先是把刘备从徐州赶走,后来又收留了刘备,甚至还上演了“辕门射戟”帮刘备挡了袁术一回,可没过多久又把刘备赶走了。吕布这操作,从来就没正常过,也不用跟他较真。那刘备没辙了,最后只能选择投靠曹操。这么一来,刘备一失势,他跟曹操的矛盾反倒一下子就没了。
后来曹操和刘备一起把吕布灭了,刘备就成了曹操的座上宾。《三国演义》里还写了“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算是俩人关系里少有的“佳话”了。
所以那时候,曹操和刘备的关系特别微妙。
主动权肯定在曹操手里——他想杀刘备也行,想重用刘备也行。琢磨来琢磨去,曹操决定赌一把,选择重用刘备。而且他还利用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利,给朝廷上表,封刘备当左将军,还赐了个宜城亭侯的爵位。要知道,曹操手里捏着皇帝,封官赐爵跟印钞票似的,简单得很。
左将军可是二级重号将军,多少人混一辈子都混不到这个职位;宜城亭侯虽然比不上乡侯、县侯,但也是封侯了,更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够不着的超品爵位。
这可是曹操给刘备的恩惠和情义啊。有了这份恩、这份情,曹操觉得刘备总该听话了吧?
可刘备呢,当大哥当惯了,实在没法静下心来给别人当小弟。于是在官渡之战开打之前,刘备干脆换了旗帜,自己单干搞独立了。与此同时,袁绍也跟刘备暗通款曲。就说那篇《讨曹操檄文》吧,开头写的是“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
“郡国相守”,指的就是全天下郡国一级的最高长官。袁绍写这檄文,就是想告诉天下诸侯:你们得看清曹操的坏心眼,知道他多无耻,然后跟着我一起揍他。
而“左将军领豫州刺史”,说的就是刘备。讨伐曹操这么大的事,袁绍向天下诸侯“发通电”,第一个列名的就是刘备——这不明摆着俩人早就串通好了嘛。
那时候的局面,对刘备来说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背后有徐州这个自己的老根据地,北边又联合了袁绍这个天下最强的诸侯,怎么看都能把曹操收拾了。
可曹操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打啊。官渡大战马上要开打,曹操居然亲自带着主力往南来收拾刘备了。
结果呢?曹操一到,刘备立马就输了,输得特别干脆。真刀真枪跟曹操正面刚,刘备根本就不是对手。
之后,刘备先投靠了袁绍,后来又投靠了刘表,中间还被曹操的部将曹仁揍了一顿,日子过得别提多憋屈了。
荆州牧刘表死后,曹操就率军南征荆州,俩人又一次交手了。这次交手的结果会咋样呢?
徐州那次输了,还能找借口说曹操兵多将广、装备好;可长坂坡这一战,刘备要是再输,那就真没理由了,纯粹是能力不行。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这一战虽然是曹操亲自带队,但他带来的只是先锋部队,人并不多;其次,刘备当时是往南边逃,可手下的士兵有一万多人,而且因为走得慢,战斗力保存得还不错;再者,这之前刘备已经在荆州练了七年兵,这支部队可是他亲手练出来的精锐。
可结果呢?刘备还是输得一塌糊涂,直接被曹操打到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再后来,就是赤壁之战了。
不过得说句实在的,赤壁之战对曹操来说,可没《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么重要,曹操集团的根基根本没受啥影响;而且最先打赢的主力是周瑜的水军,刘备虽然也出了力,但主要是在后期打攻坚战、抢地盘的时候。
另外,《江表传》里把刘备写得特别怂。探子看到周瑜的水军,赶紧报告刘备,结果刘备居然反问:“你咋知道那不是曹操的青徐军呢?”
青徐军就是曹操的部队啊,一句“何以知非青徐军邪”,把刘备怕曹操的那点心思全暴露了。当然,《江表传》是站在江东立场写的,为了抬高自己这边的将帅,肯定得抹黑刘备,但也不是瞎黑——刘备是真的患上“恐曹症”了。
徐州之战的时候,刘备几乎是一碰到曹操的兵就垮了,甚至远远看到曹操的先头骑兵,就扔下部队自己跑路了;长坂坡之战更惨,刘备带着比曹军多的兵力,结果输得连老婆孩子都丢了,两个女儿还被曹操俘虏了。
所以刘备心里能不憋屈吗?曹操就像一道他这辈子都跨不过去的坎,估计背地里不知道骂了多少回“既然有曹操,为啥还要有我刘备”。
直到汉中之战,刘备才算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终于能在老对手曹操面前挺直腰杆了。可这时候,距离长坂坡之战已经快10年了,距离徐州之战更是快20年了。
就好比武侠小说里,主角练会了九阳神功加乾坤大挪移,然后在光明顶打败所有人,这固然够威风、够爽;但更爽的是,终于跨过了自己一辈子都跨不过的坎,打败了自己都不敢相信能打败的死对头,然后看着对方不甘心,却只能夹着尾巴逃跑——汉中之战对刘备来说,就是这么个意思。
想当年徐州之战的时候,刘备指着被自己打败的曹军将领,吹牛说:“就算你们来一百个人,也奈何不了我;要是曹操亲自来,那结果就不好说了。”
说这话的时候是公元199年,刘备敢这么说,其实是觉得曹操肯定不会来——官渡之战马上要开打,曹操哪有功夫来管他啊?可没想到,曹操还真就来了。刘备不光被狠狠打了脸,还被揍得跟丧家之犬似的:徐州丢了,部队散了,老婆被俘虏了,二弟关羽也被抓了,三弟张飞还在乱军中走散了,惨到了极点。
二十年一晃就过去了,曹操和刘备这对冤家,终于又在汉中迎来了面对面单独较量的机会。
这一年是公元219年,刘备虚岁59,曹操虚岁65。俩老头都不服老,就算马上要入土了,也得跟对方分出个高下,必须来一场“早上决胜负,晚上死了也甘心”的较量。
这时候,刘备又对着曹操喊出了那句憋了二十年的狠话:“就算曹操来了,也没啥用,汉中这块地我拿定了!”
还是叫“曹公”,还是客客气气的,可骨子里的嚣张跟二十年前一模一样——二十年前是“曹公你肯定来不了”,二十年后是“曹公你来了也白来”。
曹操还真就来了,可来了也真没啥用,最后只留下一句“鸡肋”,带着人走了,实打实的“无能为也”。刘备总算把二十年前丢的脸给找回来了,这种爽快感,比在光明顶当第一还过瘾。那爽完之后呢?当然是想更爽,让这份痛快再上一层楼,让心里的高兴停不下来。
公元215年,曹操打败张鲁,拿下了汉中;转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就进爵成了魏王,算是做到了臣子能当的最高位置。
公元219年,刘备打败曹操,占据了汉中;然后连一年都等不及,就自己封自己为汉中王,跟曹操一样,也做到了臣子的顶点。
这么一对比,俩人的操作简直一模一样!
所以刘备自己封汉中王,至于为啥封、有啥依据,这些理性的算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俩不服老、不躺平的老头,这辈子都在跟对方置气,都在宣泄心里的情绪。
当了汉中王之后,刘备得向汉献帝汇报这个消息,于是就给许都的曹操朝廷上了一道表。这道表的最后一句话是:“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
刘备之前的两个最高头衔——左将军和宜城亭侯,都是曹操给的。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刘备在跟曹操叫板:你当初给我的东西,我现在不要了,还给你!
历史这东西,向来残酷又冷静,可人性却很像小孩,有时候就是这么任性。
在残酷冷静的历史大势里,这点偶尔冒出来的人性,才让历史变得有意思起来。至于那些所谓的原因、依据、算计,有时候还真不如这点“有意思”,更能说明白事儿。#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