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买两套电磁弹射系统。”这话从印度嘴里说出来,多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他们还盘算着要造核动力航母。口气不小,可东西从哪来?放眼望去,能把这玩意儿真正装上航母的,除了美国,就只有我们了。
就在印度还在做着“万国牌”航母梦的时候,福建舰那边,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歼-35、歼-15T、空警-600这三款“大家伙”已经稳稳地从甲板上弹射起飞,又稳稳地降落。这画面,可不是什么电脑特效。这意味着那套复杂的电磁弹射系统,从图纸变成了现实,而且是百分之百的国产货。
这东西到底有多厉害?别把它想得太复杂,说白了就是个力道无敌的“超级弹弓”。传统的蒸汽弹射,跟个老旧的锅炉似的,光是预热就得折腾一整天,冷启动更是要等上至少四个小时。福建舰这套新家伙,十五分钟就能从“关机”状态进入战斗模式。在瞬息万变的海上,这多出来的几个小时,足够决定一场战斗的走向了。
更别提这次上舰的“三剑客”了。歼-35这把“隐身尖刀”,满油满弹起飞,就是为了抢占制空权,让对方的雷达变成摆设。升级版的歼-15T,挂满炸弹和导弹,成了名副其实的“重拳”,负责清扫海面和陆地上的目标。而那个长相奇特的空警-600,就是航母编队的“千里眼”和“大脑”,把整个战场的态势图实时传回来,指挥着前两者去哪打,怎么打。
这已经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了。用航空学会专家的话说,这是舰载机和航母核心技术的“双向奔赴”。电磁弹射让这些飞机发挥出了全部的潜力,整个航母编队的作战半径和预警范围,一下子往外推了一大圈。我们的海军,也终于有了从“家门口”走向“远海大洋”的底气。
回过头再看印度,就有点讽刺了。他们的军备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全球购”的历史。航母是从俄罗斯买的二手货,运输机、武装直升机要靠美国,甚至连战斗机的生产线都得从别人手里买过来。这种“拿来主义”看上去很省事,似乎一夜之间就能拥有先进装备,可真到了战场上,问题就全暴露了。
就拿去年五月份那次印巴空战来说,印度花大价钱买来的“阵风”战斗机,单价高达2.4亿美元,结果呢?因为数据链跟其他装备不兼容,信息根本无法互通,在战场上协同作战都做不到,最后几乎成了对方的“活靶子”。这种花钱买来的“强大”,实际上脆弱不堪。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装备体系搞得像个“联合国军”,五花八门,互相还不兼容,这国防安全的命脉,说到底还是攥在别人手里。
印度想靠买两套电磁弹射系统就一步跨进核动力航母的时代,这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了。说白了,这就是想借别人的东西来撑自己的门面。
真正的大国重器,从来都不是看它表面上有多风光,而是看背后有没有一套完整的自主研发和工业体系在支撑。我们能从零开始,一步步把电磁弹射这块硬骨头啃下来,靠的正是这个。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压箱底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