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锂电是国企还是央企|中航锂电身份之谜:从军工央企到市场化先锋的蜕变之路
说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宁德时代或比亚迪。但有一家公司,它既有军工央企的血统,又带着市场化改革的烙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揭秘的主角——中航锂电(现称中创新航)。这家企业的身份转变,堪称中国国企改革的一个经典样本。
一、军工央企的"嫡系血脉"
2007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还处于萌芽阶段,但航空工业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电池技术的战略价值。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这个正牌央企投资设立的中航锂电,一出生就带着军工领域的"特权"。
军工背景给中创新航带来了两大独特优势:一方面是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转化,比如无人机电池技术的民用化;另一方面是稳定的军工订单保障。当时的中航锂电,就像是军工体系中的"技术试验田",既服务国防,又开拓民用市场。
二、股权变局:一场静悄悄的控制权转移
2018年注定是中航锂电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常州市金坛区国资入主,持股比例超过50%,中航工业退居次席。这场股权变更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DNA。
地方国资的入主带来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企业决策更加灵活高效,二是开始大胆引入小米、红杉资本等市场派投资者。这场"混改"让中航锂电卸下了央企的"包袱",却又保留了军工技术的"老本"。
三、改名换姓背后的战略转身
2021年,"中航锂电"正式更名为"中创新航"。这不是简单的品牌升级,而是一次深刻的身份重构。新名字中,"中航"二字被弱化,"创新"成为核心标签。
这次更名释放出强烈信号:企业要从依靠军工订单转向完全市场竞争。事实也证明,更名后的中创新航接连拿下广汽、小鹏等主流车企订单,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冲至第七位,国内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四、混合所有制的中国特色实践
如今的中创新航,本质上是一个"混血儿":中航工业持股约30%,保持实际控制权;地方国资提供政策支持;市场化资本带来灵活机制。这种架构让它既能参与国家电网的储能项目,又能与小鹏这样的新势力车企平等合作。
在匈牙利建厂、研发固态电池、筹划A股上市...这一系列动作都表明,中创新航正在走一条既不同于传统央企,也区别于纯民营企业的"第三条道路"。它的成功与否,或许能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从中航锂电到中创新航,这家企业用15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转身。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战略行业,央企背景与市场机制完全可以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未来,随着全球动力电池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这种"混血"优势或将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