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这个大舞台上,大国说话有分量,小国往往只能看脸色行事。可偏偏有这么一个国家,面对超级大国的威逼利诱,愣是选择站在中国这边,哪怕搭上自己20年的经济发展也在所不惜。这个国家就是巴基斯坦。
从1951年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伊斯兰国家,到今天被称为"巴铁",这段跨越70多年的友谊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小国硬刚超级大国
说起巴基斯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巴铁"这个称呼。这个称呼背后,是巴基斯坦一次又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出来的。
这事儿还得从冷战时期说起。那时候的国际格局,基本就是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巴基斯坦地理位置特殊,夹在印度、阿富汗、伊朗之间,自然成了大国拉拢的对象。
美国一开始也是把巴基斯坦当盟友的,给武器给援助,看起来关系不错。但巴基斯坦很快就发现,这种"友谊"是有条件的——你得听话。
可巴基斯坦偏偏在中国问题上不听话。从1963年签订边界协定开始,巴基斯坦就坚定支持中国的核心利益。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上,巴基斯坦的立场从来没有动摇过。
用巴基斯坦前总理的话说:"中国的敌人就是巴基斯坦的敌人。"这话说得掷地有声,但代价也是实实在在的。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巴基斯坦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发声。联合国大会上,当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针对中国时,巴基斯坦代表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反驳。
有一次,美国代表刚说完对中国的指责,巴基斯坦代表立马要求发言,直接怼回去:"某些国家自己人权记录一塌糊涂,有什么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这种硬刚,让很多国家都看傻了眼。
拒绝500万美元诱惑
要说巴基斯坦为中国付出最大代价的一次,非1990年联合国投票事件莫属。这事儿的背景得说清楚,当时国际形势对中国相当不利,美国纠集了一帮国家,准备在联合国通过制裁中国的提案。
美国知道巴基斯坦跟中国关系好,所以专门派人去做工作。美国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只要巴基斯坦投赞成票或者弃权,美国马上解除对巴基斯坦的军事禁运,提供最新的F-16战斗机,外加5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
那时候的巴基斯坦正面临印度的军事威胁,急需先进武器;经济也不景气,500万美元可不是小数目。巴基斯坦政府内部也有争论。有人说,咱们弃权总可以吧,既不得罪美国,也不背叛中国。但最后,巴基斯坦还是选择了投反对票。
这一票投下去,后果立竿见影。美国当场翻脸,不仅原有的援助全部取消,还追加了更严厉的制裁。最要命的是,美国切断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供应,连零配件都不卖了。巴基斯坦空军的F-16战斗机,因为缺少配件,大部分都趴窝了。
经济制裁的影响更是深远。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间,巴基斯坦的GDP增长率平均只有4.2%,远低于同期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经济学家估算,如果没有这次制裁,巴基斯坦的经济总量至少能翻一番。
但巴基斯坦人不后悔。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帮中国,值!"这个"值"字背后,是对友谊的珍视,更是对正义的坚守。
2008年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把自己所有的战略运输机都派到了中国,运送救援物资。要知道,这些运输机是巴基斯坦空军的命根子,万一印度这时候搞事情,巴基斯坦连快速调兵的能力都没有了。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这么做了。
这种付出,中国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当巴基斯坦遇到困难时,中国的援助也是不遗余力的。这种相互扶持,才是中巴友谊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根本原因。
1965年危机时刻
要理解巴基斯坦为什么这么挺中国,就不能不提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中巴关系的转折点。
1965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克什米尔问题打起来了。一开始,巴基斯坦还指望美国这个"盟友"能帮忙。结果美国不仅不帮,反而宣布对印巴两国都实施武器禁运。
这一下可把巴基斯坦坑惨了,因为印度有苏联支持,武器供应不断;而巴基斯坦的武器主要来自美国,这一禁运,前线的坦克、飞机很快就没弹药了。
最危急的时候,巴基斯坦的坦克部队连炮弹都快打光了。印度军队趁机大举进攻,一度推进到距离拉合尔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拉合尔可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要是丢了,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站出来了。9月17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要求印度立即停止对巴基斯坦的侵略,否则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与此同时,中国紧急调集了大批武器弹药,通过喀喇昆仑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巴基斯坦。
这批援助有多及时?巴基斯坦军方后来透露,中国的炮弹是直接从生产线上下来就装车运走的,有些炮弹送到前线时还是热的。
这次经历让巴基斯坦彻底看清了谁才是真朋友。美国嘴上说得好听,关键时刻却落井下石;中国虽然当时自己也不富裕,却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从那以后,巴基斯坦军方就流传着一句话:"美国靠不住,中国才是真朋友。"
这次援助还催生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喀喇昆仑公路。为了方便运送物资,中巴两国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两国的公路。
这条公路从1966年开始修建,历时20年才完工,中国工程人员付出了88人牺牲的代价。巴基斯坦人把这条路称为"友谊之路",至今仍是连接两国的重要通道。
21世纪守望相助
进入21世纪,中巴之间的相互支持更是数不胜数。每当一方遇到困难,另一方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这种默契已经成为常态。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300多万人无家可归。地震发生后仅仅几个小时,中国救援队就已经在准备出发了。
更让巴基斯坦人感动的是,中国不仅救急,还管重建。地震后,中国提供了3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帮助巴基斯坦重建家园。
在重灾区巴拉考特,中国援建的新城几乎是从零开始建设的,学校、医院、道路一应俱全。当地人把这座新城叫做"中国城",以此表达感激之情。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这次轮到巴基斯坦回报了。当时中国疫情严重,医疗物资极度短缺。巴基斯坦二话不说,把全国医院的库存口罩、防护服都搜罗出来,打包送往中国。
据统计,巴基斯坦一共向中国捐赠了30万只医用口罩、800套防护服,还有大量的手套等医疗物资。
等到巴基斯坦疫情爆发时,中国立即投桃报李,第一批就提供了50万剂疫苗,后续又陆续提供了超过2000万剂。
2022年,巴基斯坦遭遇特大洪灾,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被淹,3300万人受灾。中国的反应速度让全世界都惊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中国的救援物资就到了。
不仅如此,中国还追加了3亿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包括2.5万个家庭包、5.5万顶帐篷,还有大量的食品和药品。
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巴经济走廊更是两国关系的标志性项目。从2015年启动到现在,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投资已经达到620亿美元。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巴基斯坦GDP的五分之一。通过这个项目,巴基斯坦新增了5000多公里的公路,发电能力增加了30%,创造了7万多个就业岗位。
但中巴经济走廊的意义远不止经济效益。为了保护中国的投资和人员安全,巴基斯坦专门成立了一支1.5万人的安全部队。
这支部队的唯一任务就是保护中国项目和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中国人享受的安全保护级别,甚至超过了很多巴基斯坦高官。
中巴关系走到今天,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利益交换。两国正在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从政府到民间,从经济到安全,两国的合作已经深入到方方面面。这种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当今世界确实少见。
巴基斯坦用70多年的时间证明,什么叫真正的朋友。他们可以为了中国拒绝超级大国的利诱,可以为了中国承受20年的经济损失,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把最后的物资送给中国。
这种情谊,用"巴铁"两个字来形容,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国际社会,还有比这更珍贵的友谊吗?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