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精密破局:恒而达如何撬动机器人核心部件“卡脖子”难题

精密破局:恒而达如何撬动机器人核心部件“卡脖子”难题

发布日期:2025-10-10 10:17 点击次数:134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精密破局:恒而达如何撬动机器人核心部件“卡脖子”难题

一颗小小的“钢棍”。上面布满了螺旋纹路。它叫行星滚柱丝杠。却是人形机器人直线关节的“核心”。决定了机器人能否流畅、精准地运动。长期以来,它的制造技术被德国舍弗勒等国际巨头牢牢握在手中。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一道待解的难题。

但局面正在改变。一家来自福建莆田的企业恒而达。正通过一次精密的战略布局。试图解开这道规模化生产的枷锁。

收购与突围

2025年5月。恒而达完成了一次关键收购。以850万欧元全资收购德国精密磨床制造商SMS公司。这不仅是一次商业行为。更是一次技术突围。SMS公司并非无名之辈。它是全球知名的螺纹磨床制造商。其客户名单中包括瑞士GZ AG / GSA这样的顶尖企业——后者正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的部件供应商。

收购的意义远不止于获得设备。恒而达借此网罗了德国及周边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的机械设计与磨削工艺顶尖专家。并设立了欧洲研发设计中心。核心目标是攻克人形机器人用行星滚柱丝杠的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专用磨床等关键环节。方俊锋,恒而达副总经理坦言。专用设备只能解决丝杠产品“质”的问题。“量”的挑战依然存在。规模化生产中的装配环节。其重复定位精度和产品一致性是行业痛点。

产学研的闭环

仅仅两个月后。恒而达再度落子。通过控股子公司恒望科技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合作聚焦于“行星滚柱丝杠专用螺纹磨床设备性能验证技术项目”。该项目由马尚君研究员牵头。他所在的团队已专注机电伺服系统和行星滚柱丝杠传动研究近二十年。累计承担科研经费超1亿元。这场合作的目标非常明确。建立内外螺纹磨削仿真模型。研究参数关系。并通过试制与测试验证机床性能。为国产化与专机化铺平道路。

为何如此重要?

行星滚柱丝杠。堪称执行系统的“心脏”。它能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精准的直线推力。在人形机器人中。这个部件直接决定了动作的精度和力量。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计划已经公布:2026年5万台。2029年50-100万台。这意味着什么?预计到2029年,人形机器人对行星滚柱丝杠的需求将达1400万个。全球增量市场将达112亿元。然而现状是。2022年全球行星滚柱丝杠市场规模仅12.7亿美元。且欧洲厂商主导着市场。前四名厂商占据近80%份额。国产化率极低。

不仅仅是技术

恒而达的故事。让人联想到十年前的一个九人团队。王建波团队用两年时间。成功研制出国产行星滚柱丝杠。当时一位外国学者曾不屑地说:“这种东西中国人是做不出来的”。这句话刺激了王建波。他毅然辞职创业。最终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其产品甚至被用于舰船建造、卫星制造等领域。他当时伸出四个手指自豪地说:全球解决这个难题的企业只有四家。三家在欧洲。一家在中国。从被质疑到被认可。中国制造的路上从不缺少这样的故事。

未来的挑战

当前机器人硬件领域刚过“最乱的时候”。供应链国产化之路仍在砥砺前行。整机厂商与上游零部件供应链在磨合中前进。但趋势已经明朗。开普勒机器人超过80%的核心零部件为自主研发。宇树科技在坚持自研的同时与供应链合作。将其人形机器人G1的总硬件成本控制在约8.6万元。远低于特斯拉Optimus的约36.8万元。专业化磨床与通用标准机床的加工效率差距悬殊。专机已成为后期降本的关键。

恒而达的布局。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路径:欧洲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通过收购获得核心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消化与再创新。最终构建覆盖核心装备、关键工艺与规模化制造的全链条能力。这条路充满挑战。但意义深远。

行星滚柱丝杠的规模化难题。只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突围的一个缩影。每一次精密的磨削。每一次技术的整合。都在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增添底气。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我们的生活时。其流畅动作的背后。或许就有这样一段精密破局的故事。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