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特斯拉董事会宣布了一份新“替代”薪酬方案,整个硅谷一下子炸开了锅,马斯克和特斯拉的命运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悬念陡然拉满。
马斯克不服,特斯拉也不服,一纸上诉把官司拖到了现在,双方都在等裁决,投资者也在焦虑地数着日子,市场情绪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
董事会没有坐以待毙,他们要保证马斯克不会被白白薅走一把,毕竟公司要继续往前冲,没有马斯克的特斯拉,大概率很难再有颠覆性的突破。
这时候,新方案应运而生,里面加了一堆新条款,和2018年那个“撒胡椒面”式的奖励完全不同,尤其是“要当CEO才能拿钱”这个设定,明显是要把马斯克和公司绑死在一条船上。
方案核心很简单,如果马斯克和特斯拉最终在诉讼中败诉,马斯克就能拿到9600万股限制性股票,行权价定在23.34美元,这个数字是2018年那批股权的原始行权价。
按照2025年8月3日当天的特斯拉股价大约309美元来算,这部分股票的账面价值直接飙到270多亿美元,谁都明白这不是小数目,分量足以让任何人动心。
限制条件也很苛刻,股票要等两年后才能归属,也就是要等到2027年8月,而且马斯克必须一直是CEO、产品开发主管或者运营主管,这中间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打水漂。
还有一条看似不起眼但极其关键的条款,股票归属后还要再等五年才能出售,最早也要等到2030年8月3日,这种“慢刀子割肉”的设计,摆明了是要考验马斯克的耐心和决心。
这些条款的背后,其实是董事会对马斯克的高度防备,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既要激励他继续带队冲锋,又得防止他拿了钱就甩手走人。
这一切的缘起,还得回溯到2018年那份轰动一时的股权奖励,彼时特斯拉市值才1000亿美元,马斯克被许诺只要把市值做到6500亿美元,就能累计拿到12%的股份。
这套激励机制表面上看很“性感”,公司市值每涨500亿,马斯克就能多拿1%的股份,关键是还得完成一系列收入和EBITDA指标,听起来很严苛,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些“取巧”。
马斯克凭借一波又一波关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出租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项目的承诺,把特斯拉的市值推上了天,2021年中直接突破6500亿大关,所有业绩指标也一一兑现。
表面上,马斯克确实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特斯拉市值一度接近万亿美元,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市值的快速飙升并没有伴随着同等质量的基本面增长,这一切多少有些“虚火”。
到2025年时,特斯拉的销售额年增长到840亿美元,EBITDA大约120亿美元,这些数字看起来还行,可和几年前的目标相比,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
马斯克的许诺很多,落地的不多,自动驾驶、AI、机器人这些东西,投资者听到耳朵都起茧了,结果呢,市场反复拉高预期,最后发现落空了不少。
这也是董事会这次方案大改的根本原因,过去的激励方案让马斯克提前兑现了巨额奖励,哪怕特斯拉的股价跌回原点,他手上的股票仍然价值连城,股东却被稀释得一塌糊涂。
新方案把马斯克和股东真正绑在了一起,特斯拉股价如果跌回2018年那会儿的23.34美元,马斯克这批股票就等于一文不值,这种设计有点“同生共死”的味道。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矛盾,特斯拉到底是创新驱动、还是制造业本质,马斯克的未来愿景能不能真的变成现实,资本市场的估值到底是泡沫还是价值。
如果到2030年,特斯拉只是个增长缓慢的汽车制造商,按市盈率14倍来算,净收益54亿美元,市值也就750亿美元,股价又会回到马斯克的行权价附近。
到那个时候,马斯克从新方案里一分钱都拿不到,在旧方案下他还能稳稳收90亿美元,这种反差才是新旧方案最大区别。
有意思的是,哪怕股价只跌到50美元,马斯克的收益也大幅缩水,只剩25亿美元,这对于一个动辄撬动全球资本市场的人物来说,未免有点“寒酸”。
董事会这次明显学聪明了,他们要让马斯克和股东的命运彻底捆绑在一起,不能再有“说走就走,说拿就拿”的空间,所有承诺都得用时间和业绩来检验。
普通投资者其实没那么多耐心,过去几年反复被未来愿景和高估值晃得头晕,现在对特斯拉的信心已经明显下滑,这也是新方案不得不“加码考验”的原因。
华尔街不傻,资本市场也不傻,马斯克如果不能拿出真正的业绩,股价迟早会回归到行业均值,到那会儿,谁能笑到最后真说不准。
新方案虽然有机会让马斯克东山再起,但也暗藏巨大风险,特斯拉要想维持高估值,必须靠新产品和技术,单靠讲故事已经不管用了。
这场薪酬之争,表面是马斯克和特斯拉的博弈,背后其实是创新和现实、未来和当下的拉锯,谁也说不准结果,只能等时间来揭晓。
五年后,2030年8月3日,一切都要见分晓,到底是愿景落地,还是泡沫破裂,唯有市场说了算,马斯克和所有股东都得接受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