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机场附近,最近有点不对劲。卫星图上看,乌泱乌泱的人,黑压压的一片,比三个月前那会儿可热闹太多了。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方向,一个巨大的、即将上演的盛典:朝鲜正在玩命地排练一场阅兵,而且是史无前例的那种。时间?就卡在10月10号,劳动党80岁的生日。
但你要是觉得这只是朝鲜关起门来自己庆祝,那可就想简单了。这事儿得往前倒一个月看。就在9月3号,北京天安门广场那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那股子气势现在还没散干净呢。当时最扎眼的一幕是什么?金正恩和普京,俩人并排站在观礼台上。就这一个画面,说真的,全世界的神经都跟着跳了一下,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估计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北京这边活动刚完,一封热乎乎、规格高得吓人的贺电就飞到了平壤,朝鲜的《劳动新闻》更是破天荒地全文照登。这可不是什么客套话,你来我往之间,更像是一场早就排练好的对手戏。所有人都看明白了,平壤十月份的这场秀,根本就是北京篇章的续集,而且,还是高潮部分。东北亚这盘棋,好像一下子就活了。
说起北京那场阅兵,简直就是给朝鲜重新站上舞台中央铺了一条红毯。当金正恩和普京站在一起,他就不再是那个总被孤立的角色了。那个所谓的“中俄朝大三角”,一下子就从一个概念,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朝鲜就是那个稳稳的支点。中国给出的高规格接待,那可比一万句外交辞令都有用,这叫背书。
这等于是在告诉全世界:别小看朝鲜,在现在这个乱糟糟的局势里,它能干的事儿多着呢。紧跟着的那封贺电,字里行间那种亲热劲儿,又是“传统友谊”又是“共同规划未来”,还明说了,两国领导人还得再见。朝鲜那边呢?反应也快得很,国家电视台立马播了个访华纪录片,里面剪了不少北京阅兵的镜头。
这种感觉,就像俩人对上了暗号,一唱一和,同频共振。之前外面那些“朝鲜是不是要倒向俄罗斯,不要中国了”的闲言碎语,一下子就全破了。事实就是,中朝关系,还是那句话,“牢不可破”。朝鲜也正在拼命地甩掉过去那种“不确定”的标签,它想成为一个能搅动风云的“战略支点”。
有了北京的样板,平壤这次显然憋着一股劲儿,想把自己的主场搞得更炸裂。你看卫星图就知道了,训练场的规模,比往年大太多了。人数,比2023年多了差不多三成。那些临时搭的观礼台,新划出来的装备停放区,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次,玩儿大了。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细节。训练场上的标记线画得密密麻麻,比以前复杂多了,而且大半夜的还灯火通明,搞夜间演练的次数特别多。这事儿吧,很可能意味着10月10号那天,阅兵要放在晚上搞。你想想,这招多聪明。一来,灯光舞美一上,那视觉冲击力,白天根本比不了;二来,晚上黑灯瞎火的,你天上的卫星再厉害,想看清楚我藏了什么宝贝,没那么容易。
韩国那边搞情报的也发现了,训练场上冒出来好多新的编队标记,这不就是说,要有新面孔、新单位第一次出来亮个相嘛。而且,这次演练,陆军、导弹部队、空军混在一起练的迹象特别明显,不再是以前那样各走各的道,简单排个队。朝鲜好像急于告诉别人,它不光有几件厉害武器,它还有一套能把这些武器捏在一起打的体系。这种“联合作战”能力,可比单纯秀肌肉的威慑力大多了。
日子一天天近了,还有一个最大的悬念没解开:俄罗斯,会派谁来?去年6月,俄朝俩家在平壤签了那个《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11月就批了,这军事同盟关系就算板上钉钉了。这种时候,俄方来的人级别有多高,直接就决定了两国关系有多铁。
有人猜普京会不会自己来,但从外交规矩上看,可能性不大。毕竟,今年俄罗斯红场阅兵,金正恩也没去。但这不耽误人家秀恩爱。一个名字,越来越清楚了——梅德韦杰夫。
这个选择,绝了。你想想梅德韦杰夫这人,身份太妙了。他当过总统,这代表了俄罗斯的国家脸面,分量够了。他现在是安全会议副主席,天天跟军事决策打交道,跟阅兵这主题,专业对口。更关键的是,他跟朝鲜家还有段老交情,2011年,他就在俄罗斯远东跟金正日见过面。
现在,梅德韦杰夫身上还扛着个武装力量征募委员会主席的头衔,这不正好跟俄朝同盟条约里那句“加强防御能力”对上了吗?再加上他最近那副对西方谁也不惯着的强硬态度,跟朝鲜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派他来,既是给足了面子,又是发出了一个再明白不过的联合威慑信号。
当然,烟花再好看,也得有个最大的那个压轴。阅兵嘛,大家最想看的,永远是最后出场的那个“大家伙”。韩国军方判断,这次八成会有一款全新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第一次露面,外界猜,可能是“火星-16乙”,搞不好是射程更远的“火星-20型”。
这玩意儿一旦出来,那朝鲜的战略威慑能力就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以前那些液体燃料导弹,发射前得加注半天,太耽误事。固体燃料就不一样了,随时都能打,生存能力和反应速度,那是几何级数的提升。这不就是金正恩天天挂在嘴边的“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嘛。
朝鲜自己公布的数据说,这导弹二十多米长,射程轻轻松松覆盖5500公里,美国的阿拉斯加、关岛,都在射程里。要是弹道再优化一下,打到美国本土也不是不可能。最让对手睡不着觉的,是它的突防能力。据说它带的那个高超声速滑翔弹头,能用10马赫的速度到处乱飞,让美国现有的反导系统,一下子就变得像个摆设。
从北京的九月,到平壤的十月,你看,这哪是两场孤立的阅兵?这根本就是一出连续剧,是东方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集体亮相,明明白白地喊出了一句话:这个世界,该变变了。
中俄朝的这种协同,已经不是简单的战术配合了,它正在变成一个真正的战略同盟,给美国主导的那个单极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说起来,美国那位特朗普总统,现在心里估计也挺乱的,一边想对中国硬,一边又放不下贸易谈判那点事儿,这种纠结,就是整个西方世界焦虑的写照。
当平壤的夜空被无数探照灯撕开,当新型导弹那巨大的影子缓缓驶过广场,世界会再一次看到,一个更多元、更不由分说的国际格局,真的来了。这场看似只是秀肌肉的盛典,注定要成为改变未来的一个重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