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共设有五支野战军,分别为西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其中,西北野战军驻扎在黄土高原,所在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部队长期维持在较小规模,兵力一直仅为几万人,因此整体作战实力在五大野战军之中并不占优势。
反观东北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这两支部队兵力充足、供给有保障,装备水平较高,是五大野战军中的主力。而中原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综合实力则较为接近,处于中等位置。华北野战军在鼎盛时曾辖有三支野战兵团,总兵力达数十万。尽管华北野战军拥有如此雄厚的力量,它的主要领导人聂荣臻却很少亲自率领全军作战,这背后的原因颇为值得深思。
要追溯华北野战军的渊源,还得从晋察冀野战军说起。晋察冀野战军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根据地,而正是聂荣臻一手缔造了这块根据地。早期,他率领着杨成武的独立团和地方武装,兵力不过3000余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敌后区域开辟了根据地,并逐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抗战时期的典范。
在根据地的建设方面,聂荣臻表现出极强的组织能力和韧性。但如果说到实际指挥大兵团作战,他并不算突出。因此,毛主席很早就设想为聂荣臻安排一位出色的军事副手,专门负责作战指挥。这个安排自抗战时期就已开始酝酿,结果直到1942年,毛主席才找到了合适的人选萧克。萧克原为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后在冀热察挺进军担任总指挥,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及冀东地区的武装斗争。
冀热察挺进军因多方阻力,三年苦战未能立足平西,最终被撤销番号。萧克本应回到120师,毛主席却将他调到晋察冀,辅助聂荣臻。聂荣臻与陈毅有些相似,均擅长总体布局和用人,但具体的军事指挥上略显薄弱。正如粟裕成为陈毅的得力助手那样,毛主席希望萧克也能在晋察冀成为聂荣臻的“粟裕”。
事实证明,萧克到任后,两人相得益彰,晋察冀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爆发,晋察冀野战军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傅作义以过硬的军事指挥著称,即使萧克指挥作战,仍难以彻底占上风,晋察冀野战军数次失利,甚至丢失了张家口等重要据点。
类似的情况曾在山东野战军身上出现。彼时,山东和华中两支野战军尚未合并,陈毅作为主要领导人掌控全局,具体战役则由参谋长宋时轮指挥,屡战屡败。有人提出让徐向前接替陈毅,但毛主席并未采纳,而是合并两支部队组建华东野战军,粟裕出任陈毅副手,专责军事指挥,情况随即好转。
同样,毛主席本拟将徐向前调至华北,辅佐聂荣臻。以徐向前的军事才能,他完全有能力牵制傅作义。但由于健康问题,徐向前最终未能前往。待病情稍有恢复,他被派往山西作战,带领一支偏师重创阎锡山部队,为山西解放奠定基础。
徐向前未能赴任后,朱德亲自到华北协助聂荣臻整顿军队,萧克的职务由杨得志接替。其后,晋察冀野战军迅速取得清风店与石家庄的关键胜利,并最终组建为华北野战军,兵力扩展至数十万。聂荣臻虽然身为司令员,在指挥大规模会战时,能力仍有不足。新保安战役期间,部队连续出现失误,几乎让国民党第35军突围。关键时刻,毛主席不得不亲自下达作战指令,方才实现全歼。
回顾整个过程,毛主席一直试图为聂荣臻找到一个像粟裕那样的得力副将,既安排过萧克,也打算派徐向前,但因各种原因均未能如愿。若徐向前当时能够到任,他与聂荣臻定能合作无间,凭借其卓越的统兵才能,华北野战军很可能在战场上取得更显著的战果。在平津战役中,或许也就无需东北野战军前来协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