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当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以强台风级强度悍然直扑华南沿海,珠海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一声令下,防台风应急响应骤然提升至Ⅰ级,全市随即启动“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情侣路上,海水倒灌,树木被狂风吹向一侧,这座曾经以浪漫著称的湾区明珠,在自然伟力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严峻一面。这不仅仅是一次负责任的应急之举,更是对城市韧性的深刻拷问:我们能否超越被动“停摆”,构建一套真正能够有效抵御并快速恢复的系统性防灾体系?
“韦帕”带来的挑战远超单一风力或降水所能概括。它是一场复合型灾害的预演: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可能引发3-5米的风暴增水,导致海水倒灌低洼区;特大暴雨预计24小时雨量将突破400毫米,直接威胁山洪爆发与地下空间淹水;而14-16级的超强阵风,足以导致高层建筑幕墙碎裂、塔吊倒塌,甚至将树木连根拔起。对于珠海这座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而言,其生命线工程(供水、供电、通信基站)、立体交通(港珠澳大桥、珠海机场)、乃至医疗系统都面临全面瘫痪的系统性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栏港石化区等重点区域还面临储罐受损泄漏的次生化工事故风险,以及海水倒灌与垃圾场渗滤液混合引发的生物污染。
面对如此严峻的威胁,珠海市迅速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果断实施“五停”,并启用155个应急避难场所,部署“龙吸水”排水车至易涝点,珠海燃气也启动了地下管网压力监控防爆。这些雷厉风行的措施,无疑最大程度保障了市民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与担当。然而,每一次“五停”的背后,都意味着巨大的城市运行成本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暂时停滞。这暴露了当前城市防灾机制在极端情况下,仍需“牺牲”部分城市功能以确保安全的无奈。如何从这种被动应对,迈向主动适应、快速恢复的“韧性城市”模式,成为珠海乃至所有沿海城市亟需深思的命题。
历史的教训,对珠海而言尤为深刻。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曾以14级的狂风重创珠海金湾区沿海,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并暴露出城市在防洪排涝、电力通信、市政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大量树木倒伏、交通中断、供电受损,显示出城市基础设施在应对超强台风时的脆弱性。这并非孤例,而是长期以来“重地上轻地下”建设思维的缩影。许多城市管网设计标准滞后,仍停留在“5年一遇”甚至“1-3年一遇”的水平,根本未能为气候巨变下“百年一遇”降水常态化做好准备。这种“面子工程”优先的思维,导致关乎民生安全的“里子”工程长期处于投入不足、标准滞后的窘境。
近年来,珠海并非止步不前。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新的《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已于2025年5月印发施行,明确要求全市所有新、改、扩建项目须按海绵城市要求进行建造。金湾海绵城市建设、金沙湾片区综合建设等试点项目,正积极探索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生态措施,提升城市对雨水的自然吸纳能力。在智慧应急方面,珠海也积极部署,例如燃气管网压力监控、实时预警系统等。这些努力无疑提升了城市应对一般性灾害的能力,但在“韦帕”这种极端复合型灾害面前,城市仍需“五停”,这表明现有措施距离“永不‘停摆’”的韧性目标尚有距离。
构建珠海“永不‘停摆’”的防灾体系,需在关键领域实现颠覆性突破。首先,前瞻性规划是基石。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思维,将气候变化下的极端情景纳入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这意味着需全面提升港珠澳大桥等国家级交通枢纽、高栏港石化区等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和冗余设计,确保其在极端天气下仍能维持核心功能。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风暴潮、特大暴雨等复合灾害情景,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和缓冲区域,例如通过“还地于河”策略恢复自然水系空间,而非一味地“堵”和“排”。
其次,深化智能化预警与快速恢复机制是核心。珠海应打破水务、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间的行政壁垒,整合气象、水文、地理信息等多源数据,构建更精准的风险预警模型,将气象预警的提前量从“小时级”提升到“分钟级”,为市民争取宝贵的避险时间。同时,必须建立生命线工程(供水、供电、通信)的快速抢修与恢复预案,确保灾后最短时间内恢复基本服务。这要求物资储备前置、抢险队伍专业化、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健全,甚至可以考虑引入AI和机器人技术进行灾后评估和初期抢险,将人力风险降至最低。
再者,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全民参与度是关键。珠海的高端制造、航运物流、以及与澳门联动的旅游会展等支柱产业,对城市经济至关重要。构建这些产业链的韧性,需建立多元化供应链、风险转移机制(如巨灾保险)和跨区域协同保障,避免“一损俱损”的局面。同时,加强市民防灾教育,普及自救互救技能,鼓励社区建立互助网络,让公众从被动避险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共同构筑城市防线。借鉴广州黄埔区培训外卖骑手担任“灾害信息哨兵”的经验,将社会毛细血管的力量融入城市防灾体系,实现真正的社会共治。
台风“韦帕”的逼近,是一次深刻警醒,也是一次残酷揭露。珠海的“五停”是负责任的应急响应,但更应以此为契机,加速向“韧性城市”转型。从“被动应急”走向“主动韧性”,意味着城市在风雨面前,不仅能够有效抵御,更能迅速恢复,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这不仅关乎城市安全,更决定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的未来竞争力。那些固守旧有模式、阻碍技术进步的监管壁垒和既得利益者,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让珠海真正成为一座风雨不侵、生生不息的韧性之城,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我们治理智慧和道德勇气的终极考验。毕竟,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其核心竞争力绝非仅仅在于经济的繁荣和高楼的林立,更在于其在风雨面前,能否保障每一个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展现出从容不迫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