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的澎湃浪潮中,实达集团如同一艘装备了智能引擎的航船,正沿着“数字中国”的航道破浪前行。福建省国有控股的背景赋予其独特的政策优势,而智能算力与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则成为驱动增长的双引擎。当您手握这家企业的股票时,其实握着的不仅是一张证券代码,更是参与中国数字化转型的一张船票。
一、国有控股:政策东风的直接受益者
实达集团由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控股,这一身份为其带来多重优势。国有背景如同坚固的船体,使其在承接政府项目时具备天然公信力。2025年初公司预中标福州新区2.1亿元人工智能项目,正是政策资源倾斜的直接体现。福建省近期出台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6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目标突破400亿元,实达作为本地数字产业龙头,正处于产业政策与地方资源的交汇点。
加入福建省算力生态联盟后,公司获得资源共享与技术创新双重加持。联盟推动的算力统一调度机制,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协同研发机制则加速技术转化效率。这种“背靠大树”的优势,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中尤为重要。
二、智能算力:数字经济时代的“发电厂”
如果把数据比作新时代的石油,那么算力就是驱动经济的发电机。实达集团在此领域已建立完整产业链条:
■ 硬件层:2024年接连中标克融云智算中心(2.1亿元)、鼓楼智算中心(8116万元)等项目,构建国产化算力集群
■ 平台层:自研算力调度平台实现对CPU、GPU等异构算力的统一纳管,技术壁垒持续加高
■ 应用层:推出DeepSeek人工智能一体机,为政务、教育、金融提供“开箱即用”的智能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企业AI应用门槛
这种布局如同建造一座多层次水电站,既提供基础算力(发电),又开发应用工具(输配电),最终实现商业变现(用电)。2025年数字中国峰会上展示的AI一体机,已吸引教育机构关注其教学管理场景应用潜力,显示市场对实用型AI产品的强烈需求。
三、订单引擎:业绩增长的可见度
判断企业是否值得长期持有,关键要看订单“油箱”是否充足。实达集团近期的项目储备令人瞩目:
1. 人工智能:国家级福州新区AI场景项目(2.1亿元),打造涵盖算力底座、大模型引入及行业应用的全栈体系
2. 智能算力:2024年累计中标金额超3.2亿元,包括克融云、鼓楼区等智算中心项目
3. 数据跨境:依托福建“数字丝路”区位优势,参与建设国际数据港,打开跨境数据服务新空间
这些项目不仅是营收来源,更是技术能力的试金石。例如福州新区项目要求建设国产算力底座并引入行业大模型,这类标杆工程的成功实施,将成为拓展全国市场的“金名片”。
四、财务透视:短期波动与长期动能
分析财务报表如同检查船舶的载重线,既要看当下吃水深度,也要预判抗风浪能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出现亏损,但背后主要有三个客观因素:
■ 项目执行成本阶段性上升
■ 对应收账款采取审慎计提政策
■ 上年同期因股权处置获得8069万元投资收益垫高基数
更值得关注的是营收结构变化。大数据业务已成长为核心收入来源,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实现正增长。随着在建项目陆续进入交付周期,现金流改善趋势明显——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现金流能力显著增强,可持续经营能力加倍提升。
五、投资逻辑:长期持有的价值坐标
站在投资者视角,实达集团的价值锚点集中在三个维度:
a.战略纵深:从传统系统集成商转向“算力+数据+教育+AI”四位一体服务商,卡位数字经济核心赛道
b.区域红利:深度绑定福州新区建设,2025年封关运作的海南自贸港政策也可能外溢至福建数据特区
c.技术沉淀:数智教育大模型覆盖教学四大场景,AI一体机实现硬件自主化,技术复用空间巨大
这些要素共同构建起企业的“价值护城河”。如同港口需要防波堤保护,实达通过国有背景获得政策防护,通过技术积累构筑竞争壁垒,又通过生态联盟拓展发展纵深。
航行建议: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潮汐规律
投资实达集团如同搭乘一艘正在升级动力的航船,需要关注几个关键航标:
■ 项目交付周期:在建工程转化为营收的实际效率
■ 应收账款周转:政府项目回款速度对现金流的改善
■ 省外拓展进度:能否突破区域局限建立全国化案例
随着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深入推进,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将迎来十年建设周期。实达集团凭借国有控股的信用背书、智能算力的技术积累以及持续获取订单的市场能力,已在这条赛道上占据有利位置。当数字经济浪潮拍打时代堤岸,那些提前锚定核心基础设施的企业,终将在资本市场的潮起潮落中显现真正的价值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