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爱礁被中国海警的水炮浇了一身冷水后,马尼拉决定换个地方点火。
8月29日,菲律宾武装部队在巴坦群岛启用了新的前进作战基地。这个位置选得极有讲究,离台湾南部只有140公里。这不是一次常规的军事升级,而是一次精心计算的战略转向,一个在南海南部棋局陷入僵局后,试图在北部开辟新战线的危险信号。
菲律宾海军迅速进驻,开始部署海上监控和后勤设备。国防部的说法很官方:为了提升在吕宋海峡的防御能力。但谁都清楚,吕宋海峡连接着南海和太平洋,是全球航运要道,更是大国海军进出的咽喉。在这里落下一颗棋子,搅动的绝不只是一片海域。
这场转向的背后,是马尼拉在仁爱礁问题上深深的挫败感。
过去,菲律宾军队的主要精力都在清剿国内的叛乱武装,这是一场打了几十年的治安战。但现在,军方高层明确表态,威胁已经从内部转向外部。2025年开始,军队的训练科目、部队调动,全都围绕着“领土防御”展开。
转折点,就是仁爱礁那艘坐滩了二十多年的破旧军舰“马德雷山号”。
8月11日,菲律宾的补给船试图靠近,被中国海警船队用高压水炮直接逼退。8月22日,菲律宾再次尝试,结果遭遇了更密集的围堵,中方船只数量翻倍,船体都出现了损伤。船上士兵断水断粮的消息传回国内,菲律宾舆论一片哗然。马尼拉发现,在仁爱礁这个点上,无论怎么冲撞,面对中国海警常态化的巡航和绝对的数量优势,自己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
更关键的是,盟友美国的态度。每次冲突后,华盛顿都第一时间表态支持,谴责中国的“危险行为”,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如钢铁般坚定”。但口头支持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动作。当菲律宾船只被水炮冲击时,美国的航母和军舰在哪里?
马尼拉的鹰派们看明白了:在仁爱礁这种纯粹的中菲主权争议点上,美国不会为了几袋大米和几桶水,就冒着和中国擦枪走火的风险。指望美国为“马德雷山号”出头,不现实。
既然南边的路走不通,那就往北边走,把棋盘扩大,把更多玩家拉下水。
巴坦群岛基地,就是马尼拉递给华盛顿的“投名状”。它精确地打在了美国最敏感的神经上——台湾。把基地建在台湾门口,等于主动将菲律宾的安全与台海局势捆绑。未来一旦台海有事,这个基地就是美军介入的前哨;反过来,菲律宾也可以借台海的紧张局势,要求美国将《共同防御条约》的承诺具体化、实体化。
这场赌博的筹码,在马科斯7月22日访问华盛顿期间,就已经摆上了台面。
马科斯与特朗普的会晤,表面上谈的是安全、防务和贸易。但签署的协议却耐人寻味:美国商品进入菲律宾市场享受零关税,而菲律宾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关税却被调整到19%。这是一份极不对等的贸易协议。马科斯为什么要接受?
答案在协议的另一面:美国承诺帮助菲律宾加速军事现代化,包括在苏比克湾援建弹药库,以及大幅增加联合军演的频率——2026年计划举行500场,数量翻了一倍。
马科斯用经济利益,换取了一份看似坚实的安全保险。而特朗普则用最小的代价,拿到了一个遏制中国的绝佳支点,还顺手签了份“美国优先”的贸易单。
有了美国的默许,马尼拉的动作更加大胆。8月中旬,台湾外交部门负责人林佳龙率团访问菲律宾。北京立刻发出严厉谴责,指责菲律宾为“台独”势力提供平台,违反“一个中国”原则。
菲律宾的算盘打得很精:在仁爱礁,是中菲双边问题,美国可以作壁上观;但在巴士海峡,一旦牵扯进台湾,就成了中美博弈的核心议题。菲律宾主动邀请台湾官员来访,就是要把水搅浑,强行把地区大国都拉到自己的牌桌上。
中国的应对则展现出清晰的战略分割。
在南边的仁爱礁,继续“以静制动”。中国海警和海上民兵船只保持着常态化、高强度的巡航布控。不主动升级冲突,但用绝对的实力优势封死菲律宾的任何补给企图。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消耗战,让“马德雷山号”的维持成本越来越高,直至其自然瓦解。
而在北边的吕宋海峡,中国的回应是硬实力展示。山东号航母编队在该海域的出现,就是最直接的警告。你建基地,我就部署航母。你拉美国人搞演习,我的舰队就在旁边盯着。这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南海南部是维权,而台湾方向是核心利益,这里没有任何模糊空间。
马尼拉正试图通过一场地缘豪赌,摆脱南部的困境。但它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正从一个局部的主权争端泥潭,跳进一个大国战略博弈的火山口。
棋子,终究只是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