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汾阳王郭子仪打胜仗归来,皇帝问他要什么封赏,他说想要几个江南美女

汾阳王郭子仪打胜仗归来,皇帝问他要什么封赏,他说想要几个江南美女

发布日期:2025-10-08 06:29 点击次数:126

长安宫前的两副面孔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深秋,长安城的梧桐叶落了满地。

朱雀大街尽头的丹凤门外,黑压压跪了一片文武百官,人人屏息敛声,目光都锁在那支缓缓驶入的军队上。为首的老将披挂着鎏金铠甲,甲叶上还沾着关塞的风尘与未洗尽的暗红血渍,胯下战马嘶鸣一声,蹄子踏碎了地上的枯叶——他是郭子仪,刚从泾阳前线回来,单骑赴回纥营,说退了数十万联军,解了长安之围。

“郭令公回来了!”不知是谁低呼了一声,百官之中泛起一阵骚动。有人面露敬佩,有人眼神复杂,还有人悄悄抬眼望向宫城深处,似乎在揣测御座上那位帝王的心思。

此时的大明宫紫宸殿里,唐代宗李豫正摩挲着手里的玉如意,指腹反复划过冰凉的玉纹。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炉里香灰掉落的声响,太监鱼朝恩垂手立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却在不经意间,用眼角余光瞥了瞥皇帝紧绷的下颌线。

“陛下,郭令公已至殿外。”内侍监轻声禀报。

李豫“嗯”了一声,声音里听不出情绪:“宣他进来。”

殿门被推开,郭子仪迈着沉稳的步子走进来。他刚卸了铠甲,换了一身紫色朝服,须发半白,脸上刻着征战的风霜,却依旧腰杆挺直。走到殿中,他撩袍跪地,声音洪亮:“老臣郭子仪,幸不辱命,已解泾阳之围,特来复命!”

李豫看着殿中这位老将,心里翻涌着五味杂陈。安史之乱爆发时,长安沦陷,他仓皇出逃,是郭子仪率领朔方军收复两京,把他迎回了长安;吐蕃攻陷长安,又是郭子仪收拢残兵,虚张声势吓退吐蕃兵,再次救了大唐的江山。论功劳,郭子仪是大唐的定海神针,可正是这份“功高盖主”,像一根刺,扎在李豫心头。

赏什么?爵位已经到了“汾阳王”,官做到了“中书令”,食邑万户,良田千顷,再赏下去,难道要把皇位让给他?可要是不赏,又显得皇帝薄情,寒了天下功臣的心。

李豫放下玉如意,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郭令公此番又立奇功,朕思来想去,朝堂之上,已无可封赏之物,这可如何是好?”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鱼朝恩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百官也都替郭子仪捏了把汗——这是帝王的试探,答好了全身而退,答不好,就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所有人都以为,郭子仪会推辞,会说“为陛下分忧是老臣本分,不敢求赏”,或是恳请皇帝将赏赐分给麾下将士。可跪在地上的老将却突然抬起身,脸上露出一丝略带“猥琐”的笑,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大殿:“陛下多虑了。老臣家中妻妾早已人老珠黄,若是陛下实在无物可赏,就赐老臣几位江南佳丽,让老臣晚年有个消遣,便心满意足了。”

“轰”的一声,殿外候着的百官炸开了锅。谁不知道郭子仪是忠肝义胆的硬汉?单骑赴回纥营时,面对数十万虎狼之师,他面不改色;镇守边疆时,敌军闻其名便望风而逃。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怎么会在朝堂之上,公然求赐美人?

紫宸殿内,李豫先是一愣,随即“噗嗤”笑出了声,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好!好一个郭令公!朕就赐你六位江南绝色,再赏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好好回家享清福去!”

郭子仪连忙磕头谢恩,脸上的笑容越发“谄媚”。可没人知道,他伏在地上时,眼底掠过一丝无人察觉的清明——这场“荒唐”的求赏,是他为自己,也为汾阳王府上下几百口人,求来的保命符。

第一章乱世功骨:从朔方军帅到大唐柱石

要读懂郭子仪求赐美人的“荒唐”,得先看看他到底立了多大的功。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十五万叛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彼时的大唐承平已久,府兵制废弛,地方守军不堪一击。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逃往蜀地,途中发生马嵬坡之变,杨贵妃被赐死,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肃宗即位时,身边只有几百禁军,放眼天下,能指望的只有驻守西北的朔方军。而朔方军的节度使,正是郭子仪。

接到肃宗的诏令时,郭子仪正在北方抵御突厥。他二话不说,率五万朔方军星夜驰援灵武。见面时,肃宗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令公来了,大唐就有救了!”郭子仪跪地承诺:“老臣定当竭尽所能,收复失地,迎陛下还都!”

接下来的几年,郭子仪成了叛军最忌惮的对手。他先是在嘉山之战中大败史思明,斩首四万级,俘虏五千人,逼得史思明差点弃城而逃;然后又与李光弼联手,转战河北,收复了十余座城池,切断了叛军与范阳老巢的联系。

最关键的是收复两京之战。至德二载(公元757年),郭子仪率领十五万大军(包括回纥援军)进攻长安。叛军守将安守忠、李归仁率十万大军迎战,双方在香积寺展开决战。叛军派出精锐骑兵冲击唐军阵脚,唐军阵型大乱,眼看就要溃败。就在这时,郭子仪亲自率军从侧翼迂回,绕到叛军后方发起突袭,同时让回纥骑兵冲击叛军左翼。腹背受敌的叛军瞬间崩溃,尸横遍野,唐军一口气收复了长安。

紧接着,郭子仪乘胜追击,直指洛阳。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集结十五万兵力,在新店迎战。郭子仪见叛军占据高地,便派少量士兵佯攻,引诱叛军下山,然后亲率主力从正面迎击,又让回纥军绕到叛军背后偷袭。叛军再次大败,安庆绪弃城而逃,洛阳也被收复。

当郭子仪护送着肃宗回到长安时,百姓们夹道欢迎,哭声、欢呼声震天动地。肃宗拉着他的手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当场封他为代国公,食邑千户。

可功高的人,从来都是是非的焦点。宦官鱼朝恩嫉妒郭子仪的功劳,屡次在肃宗面前进谗言,说他“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肃宗本就对手握重兵的郭子仪心存忌惮,听了鱼朝恩的话,竟真的夺了他的兵权,让他回长安赋闲。

郭子仪没有半句怨言,乖乖交了兵符,回了家。那段时间,他每天闭门不出,要么读书,要么练字,连老朋友上门拜访,都很少见。有人替他抱不平,他却笑着说:“陛下让我休息,是疼惜老臣,我该知足。”

直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再次叛乱,攻陷洛阳,唐军节节败退,肃宗才又想起郭子仪,急急忙忙把他召回来,恢复了他的兵权。郭子仪接到诏令时,正在院子里浇花,他放下水壶,对家人说:“收拾行李,陛下需要我了。”

可这一次,他依旧没能摆脱猜忌。邙山之战中,鱼朝恩强行干预军事部署,导致唐军大败。战后,鱼朝恩却把责任全推到郭子仪身上,说他“作战不力”。肃宗再次夺了他的兵权,把他派去镇守蒲州。

郭子仪还是没辩解。他到了蒲州,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纪,安抚百姓,把蒲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留下他。可肃宗不为所动,又把他调回了长安。

就这样,郭子仪几起几落,兵权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却始终没有半句怨言。有人问他:“令公屡遭陷害,为何从不辩解?”郭子仪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辩解有用吗?陛下心里自有一杆秤。我若争辩,反而显得我有怨气,更让陛下不安。”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肃宗病逝,唐代宗李豫即位。代宗刚登基,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就率军进犯洛阳,同时联合吐蕃、回纥,准备大举入侵长安。代宗急得团团转,只能再次启用郭子仪,封他为关内副元帅,率军抵御叛军。

此时的郭子仪,手里只有两千老弱残兵,连铠甲都凑不齐。可他没有退缩,硬是靠着自己的威望,沿途招募士兵,又说服了回纥军倒戈,最终在洛阳北郊大败史朝义,斩首六万级,俘获两万余人。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而死,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的威望达到了顶峰。百姓们称他为“郭令公”,军中将士高呼“愿为令公死”,连回纥、吐蕃的首领都敬畏地称他为“郭令公”。可这份威望,在代宗眼里,却成了最大的威胁。

代宗继位前,曾经历过“吐蕃陷长安”的惊魂时刻。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趁着安史之乱刚平、唐军疲惫,率二十万大军入侵,一路打到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长安再次沦陷。危急时刻,又是郭子仪挺身而出,他收拢散兵,虚张声势,白天让士兵在长安城外插满旗帜,晚上点燃火把,让吐蕃以为唐军主力已到。同时,他又派人去游说吐蕃,说回纥即将出兵助唐,吐蕃怕被夹击,连夜撤出了长安。

两次收复长安,一次平定安史之乱,一次吓退吐蕃兵——郭子仪对大唐的功劳,已经大到无法用爵位和赏赐来衡量。可正是这份“无法赏赐”的功劳,让代宗坐立难安。

代宗不是不知道郭子仪忠心,可帝王心术,从来不是“忠心”就能化解的。当年的韩信,对刘邦不够忠心吗?可最终还是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代宗不想做刘邦,可他也怕郭子仪变成第二个韩信。

所以,当郭子仪再次凯旋,代宗说出“无可封赏”的话时,其实是在试探:你郭子仪,到底想要什么?是想要更大的权,还是想要安稳的命?

而郭子仪的回答,正中代宗下怀——他不要权,不要名,只要美人,只要“享乐”。这等于告诉代宗:陛下放心,老臣没有野心,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会威胁到您的皇位。

第二章自污之术:敞开的王府与艳妆的姬妾

代宗赐的六位江南佳丽,半个月后就送到了汾阳王府。

这六位姑娘个个容貌出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首的卢氏,是江南望族之女,不仅长得美,还能诗善画,据说曾在江南的诗会上拔得头筹;还有一位苏氏,擅长歌舞,跳起舞来像蝴蝶一样轻盈;其余四位也各有专长,或善弈棋,或懂音律,或精女红。

送亲的队伍从朱雀大街走过时,引得长安百姓纷纷围观。有人啧啧赞叹:“郭令公好福气啊!”也有人摇头叹气:“可惜了郭令公一世英名,怎么老了老了,反倒沉溺女色了?”

汾阳王府里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郭子仪穿着一身大红吉服,亲自到府门口迎接。他拉着送亲太监的手,笑得合不拢嘴:“有劳公公了,陛下的赏赐,老臣愧领了!”

可谁也没注意,在太监转身离开后,郭子仪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他对着六位姑娘拱手道:“委屈各位姑娘了,日后在府中,还请配合老臣演一场戏。”

卢氏是个聪明人,立刻明白了郭子仪的意思,她屈膝行礼:“令公为国操劳,小女子能为令公分忧,是分内之事。”

从那天起,汾阳王府就变了样。

郭子仪特意让人给六位姑娘做了最艳丽的衣裳,桃红、柳绿、杏黄,颜色鲜亮得晃眼。他让姑娘们每天穿着这些衣裳,在王府的花园里散步、弹琴、跳舞,不许她们穿素色的衣服,也不许她们表现得太过端庄。

府里的老管家看不过去,悄悄劝他:“令公,您是大唐的功臣,这样做会不会太失体面了?要是被陛下知道了,怕是会觉得您……”

“觉得我什么?觉得我贪图享乐,没有野心?”郭子仪拍了拍管家的肩膀,“这正是我要的效果。管家,你想想,要是我闭门谢客,勤练兵马,陛下会怎么想?要是我广纳门客,议论朝政,陛下又会怎么想?”

管家愣了愣,随即明白了:“老奴懂了,令公这是在……自污?”

“没错。”郭子仪点点头,“树大招风,功高盖主,自古以来都是大忌。我只有让陛下觉得我是个‘贪图享乐、胸无大志’的人,他才会放心我,汾阳王府才能安稳。”

为了让“自污”的戏码更逼真,郭子仪还做了两件“荒唐”事。

第一件,是敞开王府大门,任由百姓进出。

当时的达官显贵,府邸都是门禁森严,别说百姓,就是普通官员上门,都得通报。可郭子仪却下了命令:汾阳王府大门永远敞开,任何人都可以进来,不用通报,不用行礼,只要不损坏东西,随便逛。

这下可热闹了。每天都有百姓跑到汾阳王府里看热闹,有的看六位美人跳舞,有的看郭子仪和姬妾们下棋,还有的纯粹是来沾沾“功臣府”的喜气。王府里的仆人也见怪不怪,见了百姓还会主动打招呼,甚至端茶倒水。

有一回,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路过王府门口,看到大门敞开,就推着糖葫芦车走了进去,想看看里面的热闹。刚走到花园,就撞见郭子仪正蹲在地上,给一位姬妾系鞋带。姬妾娇笑着,把一串糖葫芦递到他嘴边,郭子仪张嘴咬了一口,笑得像个老顽童。

小贩看呆了,回去后就把这事传遍了长安城。很快,“郭令公怕老婆”“汾阳王府里的荒唐事”就成了长安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笑话郭子仪“没骨气”,有人说他“老糊涂了”,可郭子仪听了,只是笑着摆手:“百姓愿意说,就让他们说,热闹点好,热闹点安全。”

第二件事,是在宴会上让姬妾作陪,故意表现得“沉溺酒色”。

每次有官员上门拜访,郭子仪都会大摆宴席,席间必然让六位美人出来弹琴、跳舞、劝酒。要是客人是武将,他就和美人一起陪客人喝酒划拳;要是客人是文臣,他就让美人吟诗作对,自己则在一旁插科打诨,完全没有“汾阳王”的架子。

有一次,御史大夫崔宽上门拜访。崔宽是个出了名的刚正不阿,看到郭子仪让姬妾陪酒,脸色立刻沉了下来,放下酒杯说:“令公乃国之柱石,当以国事为重,怎能如此沉溺女色?臣恳请令公遣散姬妾,专心朝政!”

郭子仪脸上的笑容不变,亲自给崔宽倒了杯酒:“崔大人有所不知,老臣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军务又累,身边有几个姬妾伺候,能松快些。再说,陛下赐的美人,我要是遣散了,岂不是辜负了陛下的好意?”

崔宽还想再劝,郭子仪却话锋一转,说起了家常:“崔大人最近家里还好吗?听说您的公子刚中了进士,真是可喜可贺啊!”几句话就把话题岔开了。

崔宽回去后,在朝堂上弹劾郭子仪“耽于享乐,有失大臣体统”。代宗听了,只是笑了笑:“郭令公辛苦了一辈子,晚年享享清福,有何不可?”不仅没责怪郭子仪,反而又赏了他几匹上好的绸缎。

鱼朝恩见郭子仪“自甘堕落”,也渐渐放松了警惕。他之前一直把郭子仪当成眼中钉,多次设计陷害,可现在看到郭子仪整天和美人厮混,觉得他已经没了威胁,也就不再找他的麻烦了。

有一回,鱼朝恩特意上门拜访,想看看郭子仪是不是真的“老糊涂了”。他刚进王府,就看到郭子仪正和卢氏在下棋,旁边的苏氏在弹琴,另外四位美人在剥水果。郭子仪看到鱼朝恩,连忙起身迎接,笑着说:“鱼公公来了,快坐快坐,让美人给你弹首新曲。”

鱼朝恩坐下后,故意提起军务:“令公,最近吐蕃又在边境蠢蠢欲动,陛下很是担心啊。”

郭子仪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老臣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骑马都费劲了,军务上的事,还是交给年轻人吧。”说着,他拿起一颗葡萄,递给身边的姬妾,“尝尝这个,甜得很。”

鱼朝恩看在眼里,心里彻底踏实了——看来郭子仪是真的不想再管军务了,这样的人,根本威胁不到自己。

可鱼朝恩不知道,郭子仪的“糊涂”只是表面。每天晚上,等姬妾们都睡了,他都会悄悄来到书房,点亮油灯,仔细研究边境的军情奏报。府里的亲兵也一直在暗中训练,随时准备出征。他知道,大唐还需要他,只要陛下一声令下,他随时能披挂上阵,只是现在,他必须先“藏”起来。

就像一只老狐狸,在猎物面前收起锋利的爪子,露出温顺的模样,不是因为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郭子仪的“自污”,就是这只老狐狸最聪明的生存之道。

第三章沙场再赴:醉卧温柔乡亦能定边疆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吐蕃果然再次犯境。

这次吐蕃联合了吐谷浑、党项等部落,共集结了十万大军,进犯灵州。灵州是西北重镇,一旦失守,吐蕃就能长驱直入,威胁长安。消息传到长安,代宗急得一夜没睡,召集百官商议对策。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面面相觑。能打仗的将领不少,可要说能对抗吐蕃十万大军的,只有郭子仪。可一想到郭子仪最近在府里“沉溺女色”的样子,有人就犹豫了:“郭令公年纪大了,又整日与美人厮混,怕是难以胜任啊。”

鱼朝恩也站出来说:“陛下,郭子仪年事已高,军务生疏,不如派其他将领去吧。”

代宗没说话,目光扫过百官,最后落在了一直沉默的郭子仪身上。

郭子仪从朝臣队列中站出来,撩袍跪地:“陛下,老臣愿往!”

所有人都愣住了。眼前的郭子仪,还是那个在府里和姬妾们厮混的“老糊涂”吗?他眼神坚定,声音洪亮,哪里有半分“沉溺享乐”的样子?

代宗心里一阵激动,连忙说:“令公肯出山,朕就放心了!朕给你十万大军,任你调遣!”

“陛下,不用十万大军。”郭子仪摇了摇头,“老臣只需五万朔方军,再联合回纥援军,足以击退吐蕃。”

三天后,郭子仪率领五万朔方军出征。出发那天,长安百姓都来送行。有人看到郭子仪披挂铠甲,骑在战马上,威风凛凛,和府里那个“怕老婆”的老顽童判若两人,不禁感叹:“原来郭令公是装的!”

郭子仪率军抵达灵州后,并没有立刻出战。他先派人去侦察吐蕃的军情,得知吐蕃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粮草不足,而且各部落之间互不统属,军心不齐。郭子仪心里有了主意。

他先是派人去回纥营中,见了回纥可汗。回纥可汗之前和郭子仪并肩作战过,对他很是敬重。郭子仪派去的使者说:“郭令公说了,吐蕃背信弃义,侵犯大唐,也损害了回纥的利益。若是回纥能助唐退敌,战后大唐愿与回纥永结同盟,互市通商。”

回纥可汗本来就对吐蕃强迫自己出兵不满,听了使者的话,立刻答应出兵助唐。

随后,郭子仪制定了作战计划:让回纥军从左翼进攻,朔方军从正面迎击,同时派一支轻骑兵绕到吐蕃军后方,烧毁他们的粮草。

决战那天,郭子仪亲自率军冲锋。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却依旧勇猛,挥舞着长枪,冲在队伍最前面。朔方军见主帅如此英勇,士气大振,呐喊着冲向吐蕃军。回纥军也从左翼发起猛攻,吐蕃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

就在这时,唐军的轻骑兵成功烧毁了吐蕃的粮草营。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吐蕃军中,士兵们更是人心惶惶,纷纷逃窜。郭子仪率军乘胜追击,一口气追了数十里,斩首三万级,俘虏两万余人,缴获牛羊马匹十万余头。吐蕃残军狼狈逃窜,再也不敢轻易犯境。

捷报传到长安,代宗激动得当场下旨:“郭令公再立奇功,赏绢万匹,加食邑千户!”

郭子仪班师回朝那天,代宗亲自到城外的灞桥迎接。他拉着郭子仪的手,上下打量着他,见他铠甲上沾着血渍,脸上带着疲惫,不禁感慨道:“令公真是朕的肱骨之臣啊!每次大唐有难,都是令公挺身而出,朕该如何谢你?”

郭子仪跪下来,恭敬地说:“老臣能有今日,全靠陛下的信任和洪福。击退吐蕃,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功劳,老臣不敢独揽。”

代宗扶起他,笑着说:“令公不必过谦。朕知道,你在府里的那些‘荒唐事’,都是做给朕看的。”

郭子仪心里一惊,抬头看向代宗。

代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诚恳:“朕不傻,怎么会真的以为令公沉溺女色?只是你肯这样做,让朕放心,也让朝堂上的那些小人放心。大唐需要你这样的忠臣,也需要你这样的智者。”

郭子仪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自污”之计,不仅骗过了鱼朝恩这样的小人,也让代宗彻底放下了猜忌。君臣之间,终于有了真正的信任。

回到府里,六位姬妾早已备好热水和饭菜。卢氏走上前,帮郭子仪卸下铠甲,轻声问:“令公辛苦了,此次出征,一切还顺利吗?”

郭子仪笑着点点头:“顺利。陛下已经知道我的心意了。”

苏氏端来一碗热汤:“那令公以后,是不是就不用再演那些‘荒唐’戏了?”

“不。”郭子仪喝了一口汤,摇摇头,“戏还得演下去。只要我还在朝堂一天,只要汾阳王府还在,这戏就不能停。”

他知道,帝王的信任是脆弱的,朝堂的风波是无常的。只有永远保持“无害”的姿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章醉打金枝:一句狂言照见君臣心

郭子仪的“戏”演得越来越逼真,可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郭暧,却差点坏了大事。

郭暧娶的是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升平公主是代宗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性格骄蛮任性。嫁给郭暧后,她依旧摆着公主的架子,对郭子仪夫妇也不够恭敬,甚至在拜见公婆时,都不肯行跪拜之礼。

郭暧是郭子仪的第六子,从小饱读诗书,性格耿直,最看不惯升平公主的骄横。两人结婚后,经常因为小事吵架,每次都是郭暧让着她。可时间久了,郭暧心里的怨气也越来越重。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的除夕夜,汾阳王府里大摆家宴,全家老少都聚在一起过年。席间,郭子仪夫妇坐在主位,儿孙们依次敬酒。轮到升平公主时,她却只是端着酒杯,象征性地举了举,没有起身跪拜,嘴里还嘟囔着:“我是公主,怎么能给臣子跪拜?”

郭暧本来就喝了不少酒,听了这话,火气一下子上来了。他“啪”地一声放下酒杯,指着升平公主说:“你以为你是公主就了不起吗?若不是我父亲,你父亲能坐稳皇位?若不是我父亲,你能有今天的荣华富贵?”

升平公主也急了:“我父亲是皇帝,天下都是我李家的!你父亲不过是个臣子,竟敢这样对我说话!”

“臣子?”郭暧冷笑一声,酒劲上来了,口不择言地喊道,“你父亲是皇帝又怎样?我父亲要是想做皇帝,早就做了,还轮得到你李家?”

这话一出,席间瞬间安静下来。郭子仪脸色大变,手里的酒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升平公主也愣住了,随即“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转身就往外跑,嘴里喊着:“我要去找父皇告状!我要让父皇杀了你们!”

郭暧酒醒了一半,看着升平公主的背影,吓得浑身发抖。他知道,自己闯大祸了——“觊觎皇位”是灭门之罪,就算父亲功劳再大,说这样的话,也足以让汾阳王府满门抄斩。

郭子仪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郭暧骂道:“你这个孽障!老夫辛辛苦苦为王家求来的安稳,全被你这一句话毁了!”他当即命人把郭暧绑起来,关在柴房里,然后自己坐在书房里,等着宫里的人来抓他。

果然,没过多久,皇宫的内侍就来了,说代宗召他进宫。郭子仪知道,该来的总会来。他穿上朝服,亲自把郭暧从柴房里提出来,用绳子捆得结结实实,押着他一起进宫请罪。

大明宫紫宸殿里,代宗正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升平公主坐在旁边,哭得梨花带雨,一个劲地说郭暧的坏话:“父皇,郭暧太放肆了!他说我们李家的皇位是靠他父亲得来的,还说他父亲想做皇帝!这是大逆不道啊!”

代宗没说话,只是看着跪在地上的郭子仪和郭暧。郭子仪连忙磕头:“陛下,老臣教子无方,让郭暧这孽障口出狂言,犯下滔天大罪,老臣恳请陛下严惩!”

郭暧也吓得魂不附体,一个劲地磕头:“陛下饶命!臣酒后失言,臣不是故意的!”

殿内静得可怕,鱼朝恩站在一旁,眼里闪过一丝幸灾乐祸——这下,郭子仪终于要倒台了。

可就在这时,代宗突然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起来吧,都起来吧。”

郭子仪和郭暧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

代宗看着他们,语气平静地说:“郭暧说的,也不全是错话。当年安史之乱,长安两度沦陷,若不是令公,朕确实坐不稳这皇位。要是令公真有野心,这天下早就不是李家的了,郭暧说的是实话。”

这话一出,不仅郭子仪父子惊呆了,连鱼朝恩都傻眼了——皇帝竟然不生气?

代宗又看向升平公主,语气严肃起来:“你也太任性了!郭令公是大唐的功臣,郭暧是你的丈夫,你身为儿媳,就该敬公婆、守妇道,怎么能摆公主的架子?还不快给令公和郭暧道歉!”

升平公主不敢违抗父皇的命令,只好低着头,小声对郭子仪说:“令公恕罪,是儿媳不对。”又对郭暧说:“夫君,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任性了。”

郭子仪连忙说:“公主言重了,是郭暧这孽障不懂事。”

代宗笑了笑,对郭子仪说:“令公,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孩子们小两口吵架,说的都是气话,咱们做长辈的,何必当真?”他顿了顿,又说:“郭暧年轻气盛,酒后失言,情有可原,就不用惩罚了。不过,以后得让他少喝点酒。”

郭子仪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连忙磕头谢恩:“谢陛下宽宏大量!老臣回去后,一定好好管教郭暧!”

从皇宫出来,郭子仪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他知道,代宗之所以不追究,不仅仅是因为信任他,更是因为他这些年的“自污”,让代宗彻底相信他没有野心。如果不是他之前求赐美人、敞开王府大门、故意表现得“沉溺享乐”,就算代宗知道他忠心,恐怕也不会这么轻易放过汾阳王府。

回到府里,郭子仪把郭暧带到祠堂,让他跪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拿起家法,狠狠打了他四十棍。郭暧疼得龇牙咧嘴,却不敢喊一声——他知道,父亲这是在救他,也是在救整个汾阳王府。

打完郭暧,郭子仪坐在祠堂里,看着列祖列宗的牌位,语重心长地说:“你以为,为父求赐美人、敞开府门,是真的贪图享乐吗?那是为了让陛下放心,为了让汾阳王府几百口人能活下去!伴君如伴虎,一句话说错,就能招来灭门之祸。以后,你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说大话,不能露锋芒,要学会藏拙,学会自保。”

郭暧忍着疼,点点头:“儿子记住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经此一事,升平公主也收敛了骄蛮的性子,对郭子仪夫妇恭敬有加,和郭暧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汾阳王府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荒唐”闹剧,却多了几分真正的温馨。

而代宗对郭子仪的信任,也达到了顶峰。他不仅不再猜忌郭子仪,还经常把他召进宫里,一起下棋、聊天,像对待家人一样。有时郭子仪生病了,代宗还会亲自派太医去诊治,甚至亲自到汾阳王府探望。

有一回,郭子仪得了风寒,卧病在床。代宗听说后,立刻放下手里的政务,带着太子来到汾阳王府。他坐在郭子仪的床边,握着他的手,关切地问:“令公身体怎么样了?太医开的药管用吗?”

郭子仪感动得老泪纵横:“陛下日理万机,还来看望老臣,老臣愧不敢当。”

代宗笑了笑:“令公是大唐的功臣,也是朕的长辈,朕来看你,是应该的。”

君臣之间的这份信任,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而这份珍贵的信任,正是郭子仪用无数次的“藏拙”和“自污”换来的。

第五章晚岁安然:八十五载传奇的底色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病逝,唐德宗李适即位。

德宗即位后,对郭子仪更加敬重,尊他为“尚父”,加授太尉、中书令,还把他的画像挂在了凌烟阁——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里面挂的都是长孙无忌、尉迟恭这样的开国功臣,郭子仪能跻身其中,可见他在大唐的地位。

可此时的郭子仪,已经七十七岁了。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该彻底“退”了。于是,他主动向德宗上书,请求辞去所有官职,回家养老。

德宗舍不得他,多次挽留:“尚父是国之柱石,朕还需要尚父辅佐啊。”

郭子仪却坚持要退:“陛下,老臣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不能再为朝廷效力了。朝堂之上,有很多年轻有为的大臣,他们能辅佐陛下治理好大唐。老臣只想回家,和家人安度晚年。”

德宗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答应了。他赐给郭子仪无数珍宝,还特意为他在长安城外建了一座豪华的府邸,让他安享晚年。

退隐后的郭子仪,终于不用再“演戏”了。他每天早睡早起,和妻妾们一起在花园里散步、种花、下棋,偶尔也会教孙子们读书、练武。府里的大门依旧敞开着,百姓们还是能进来串门,郭子仪也会热情地招待他们,和他们聊家常。

有人问他:“令公,您现在已经退隐了,为什么还不把府门关上?”

郭子仪笑着说:“府门敞开,不仅是让百姓进来看看,也是让朝廷放心。只要府门敞开着,朝廷就知道我没有秘密,没有野心,汾阳王府就永远安全。”

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藏拙”的智慧。年轻时,他锋芒毕露,征战沙场,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年老后,他收敛锋芒,自污自贬,为自己和家族求来安稳。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露,什么时候该藏。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郭子仪病重。德宗听说后,立刻派太医去诊治,还亲自到府里探望。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郭子仪,德宗忍不住哭了:“尚父,您不能走啊,大唐不能没有您啊!”

郭子仪拉着德宗的手,气息微弱:“陛下,老臣……老臣要去了。大唐……就交给陛下了。老臣唯一的请求,是希望陛下……善待汾阳王府的后人……”

德宗含泪点头:“尚父放心,朕一定会善待你的家人!”

几天后,郭子仪在府中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消息传到皇宫,德宗失声痛哭,下令辍朝五日,追赠郭子仪为太师,谥号“忠武”,并以帝王之礼将他安葬。安葬那天,德宗亲自到安福门送葬,望着郭子仪的灵柩,哭着说:“尚父走了,朕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啊!”

郭子仪的墓建在陕西礼泉县的建陵旁边,和唐太宗的昭陵遥遥相对。墓前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他一生的功绩,还有德宗亲自题写的碑文。

汾阳王府的后人,也正如郭子仪所愿,得到了朝廷的善待。他的儿子们都在朝为官,孙子们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汾阳王府一直兴盛了数百年,成为唐朝少有的“长盛不衰”的功臣世家。

郭子仪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书。他是战场上的英雄,单骑退回纥,两复长安,平定安史之乱,为大唐续命两百年;他是朝堂上的智者,功高盖主却能善终,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自污”的智慧和“藏拙”的清醒。

有人说,郭子仪是“千古第一福将”,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份“福”,是他用一生的谨慎和智慧换来的。他知道,帝王最忌惮的,不是臣子无能,而是臣子功高;最放心的,不是臣子忠心,而是臣子“无害”。所以,他求赐美人,不是贪色,而是示弱;他敞开府门,不是荒唐,而是示诚;他退隐养老,不是怯懦,而是知止。

就像《资治通鉴》里评价他的那样:“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三句话,道尽了郭子仪的生存智慧。

千年之后,当人们再谈起郭子仪,往往会想起他单骑赴回纥营的英勇,想起他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勋,可更应该记住的,是他那句“老臣家中妻妾已老,陛下再赐臣几位娇妻美妾足矣”背后的清醒与智慧。

在权力的游戏里,最锋利的不是刀枪,是人心;最长久的不是功勋,是懂得藏锋的智慧。郭子仪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站在顶峰,而是在顶峰时,依旧能看清脚下的路,守住自己的命。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赞赞以示鼓励呀,有不同了解麻烦发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