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向右看”的口令清亮划破长空。
35岁的乡长李依潼身着民兵制服。
以零基础的起点走上阅兵场,诠释了新时代的“巾帼不让须眉”。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
一个清亮的女声口令“向右看”穿透云霄,带领女兵方队正步走过观礼台。
这位女民兵领队英姿飒爽的身影和铿锵有力的口令,瞬间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
而她特殊的身份——河北保定易县坡仓乡乡长,更使她成为全网关注的焦点。
李依潼来自河北保定易县,这是一片浸润着革命传统的土地。
这里曾经发生过狼牙山五壮士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生长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李依潼从小耳濡目染,对祖国有着深厚感情。
她担任坡仓乡乡长,是万千基层公务员中的一员。
同时也是当地民兵营的营长。
作为基层干部,她一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两年前坡仓乡遭遇强降雨,9个行政村断水断电,与外界失去联系。
身为党员干部的李依潼冲锋在前。
她负责幼儿群体的转移安置工作,将孩子们安全带到避难场所。
今年4月8日,李依潼突然接到一项特殊通知。
因符合阅兵领队标准,她被邀请参与民兵方队训练。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她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示同意。
这对于李依潼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
她虽然担任民兵营长,但从未服过军役,也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
是真正的“零基础”,第一次穿军装、第一次踢正步、第一次持枪,每个体验对她都是全新的。
第二天她就进行了体检。
随后便前往济南参加训练。
经过20多天的刻苦训练,李依潼通过了严格筛选,获得前往北京参加合练的资格。
训练生活的艰苦远超想象。
在高温炎热的天气里,训练不到一会儿全身衣服就被汗水湿透。
作为领队候选人,李依潼承受的压力比其他队员更大。
父亲李新生心疼地回忆道:“因为训练,她的膝盖和脚踝都是肿的,肿到看不出骨头”。
但每次父亲询问情况,李依潼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小意思”。
当父亲问她是否能坚持时,李依潼坚定地回答:“爸,这么多人,人家能坚持,我为什么不能坚持!
再苦再累我也得坚持”。
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她度过了最难熬的训练阶段。
九三阅兵当天,李依潼的父母和亲朋好友早早守在电视机前。
期待着她的出现。
当民兵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镜头对准李依潼时,家里瞬间沸腾了。
父亲李新生看到女儿的身影,情不自禁流下眼泪。
他为女儿感到骄傲,同时也心疼她付出的艰辛。
李依潼的母亲同样难掩激动之情,看到女儿出场时泪水夺眶而出。
李新生发现,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女儿发生了巨大变化。
朋友们曾说,在他们印象里,李依潼并不是那么坚强成熟。
但现在她不仅体质增强了,心理素质也大幅提升,抗压能力更强。
阅兵式上,李依潼发出的那声“向右看”口令清晰响亮。
成为整个阅兵式中唯一的女声口令。
这一瞬间,也被她本人评为最震撼的时刻。
李依潼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祖国的盛世繁华。
还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威武强大,一辈子难忘”。
她站在天安门前,深深地体会到“纯净的爱只为中国”值得一切付出。
此次民兵方队的着装也有很大创新。
她们没有穿裙装,而是全部穿着迷彩裤装,显得更加干练有力。
脖子上的一抹红色点缀,既增添了一丝娇媚,更彰显了女兵的英勇风采。
民兵方队全部由女民兵组成。
首次亮相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活动。
该方队从15个省份抽组民兵参阅,覆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根据地。
这既体现了民兵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也反映新时代民兵建设的新风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成就。
队员的平均年龄26岁,平均身高172厘米,95%以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
她们基本都是零基础的,从来没有经历过高强度的训练。
但是她们都坚持下来了。
他们来自各个行业,有的是村支书、街道办事处助理,还有辅警、学生、户外创业者等。
李依潼不仅事业有成,还已婚并育有一双儿女。
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真正实现了事业与家庭的双丰收。
这也让公众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多重角色和坚强魅力。
回望来路,从4月初接到通知到9月3日正式阅兵。
李依潼经历了近5个月的艰苦训练。
这期间,她几乎没回过家,只能通过微信与家人联系,偶尔打视频看看孩子。
阅兵结束后,李依潼迅速返回保定易县继续她的乡长工作。
父亲李新生思考着与女儿见面第一句话该说什么。
“第一句话说孩子你辛苦了,你是爸爸的骄傲,但我觉得太轻”。
他觉得,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相互拥抱、流下激动的眼泪。
因为彼此都明白对方的心意。
从抗洪一线的“守护者”到阅兵场上的“排头兵”,李依潼用坚持和毅力证明了平凡人也能成就非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