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底气之所以充沛,不仅因为军力与科技,还在于背后几块打不垮、压不碎的铁血土地。究竟是哪五个省份托起了这份底气?
西南要冲的定海神针云南出手,刀锋见血;四川亮拳,强硬到底。滇军虽属地方部队,规模不大、火力有限,但抗战初期南线的重担,正是由他们扛起。1938年台儿庄外围作战,滇军第六十军扛在最前,用四万兵力硬挡日军两个师团。阵地挨着禹王山,敌军要从南门突破,滇军死咬不退。一道道壕沟被鲜血填满,最后仅余三百余人存活,一个整团几乎被打空。这场迟滞作战整整拖住九天,为徐州大会战抢下宝贵时间。
六年后,战火转至腾冲、怒江一线,滇军与盟军合击反攻,腾冲城头易手数十次。尸骸堆积到火炮测定都受影响,枪管炸膛、指挥所被夷为平地,滇军仍持续强攻。最终收复龙陵、芒市,全凭地面步步推,无空军护翼,靠的是士兵踏出的血路。当年的“军民一体”不是口号。乡里乡亲挖壕、做饭、运弹、抬担架,前后方拧成一股绳,敌人无法渗透。今日的云南,换了打法未换定位。
探测雷达像天罗地网般铺开,最大覆盖逾5000公里,东南亚与印边动向尽收眼底。昆明周边聚拢数十家军工科研单位,涵盖航天通信、电子对抗与野外试验场。藏得住、打得急、守得牢,云南已不再只是抗战老兵,而是西南新的铁闸。再看四川,川军一踏出山门,迎面的就是硬仗。整个抗战入伍1800万人,四川就占了340万,五人里便有一人来自巴蜀;出川无退路,人背干粮就走,后面抬着棺,谁倒下谁就装进去。
在淞沪,川军26师进驻主阵地,5000人拼到剩下不到1000仍不退一步。有一仗被生生打到只余一营,守到夜里把最后一发子弹也打光,战后全师重建,当地立碑,碑文都像是用血写成。滕县保卫战,王铭章率部死守城池。敌军重炮把街道轰成断壁残垣,川军在瓦砾间抵近射击,清点战场己方几尽阵亡,却让对手付出更惨代价。“抗战粮仓”不是虚名,川中粮秣、兵源、药材川流不息,重庆遂成大后方核心。
而今的四川,是全国顶尖军工重镇之一。成飞是歼-10、歼-20的摇篮;中物院承担核武器关键研发。核试、雷达、火控、飞控、无人机一线贯通,不比数量堆叠,而是整链打通,形成真正的一体化作战体系。那些在泥泞中杀出来的兵种,如今转化为空天对抗与战略核威慑的主力。
华中虎狼之师湖南打仗不玩虚招,杀敌就要斩草除根;广东上阵不留退路,战到最后一砖一瓦。长沙会战打了四回,每一次敌军都更猛,兵力更足,装甲、火炮、空军轮番上阵,湘军几乎场场硬接。第三次长沙会战尤烈,湘军歼敌逾五万。炮火把街巷烧到冒烟,房倒屋塌、江水染红,湘军从城内巷战到郊区,再杀回市中心。数万湘军鏖战到底,守住湖南门户。此役之后,外媒以“东方凡尔登”相称。湘西会战更见血性。
1945年,日军穷途末路,意图强夺芷江机场。湘军固守多日,地雷一层层铺设、暗堡一道道联成,敌军编制成片摧折。最终芷江成为受降之地,日本代表在此签下投降文件。“无湘不成军”自有来处。抗战年代,各大主力中湖南籍将领比比皆是,贺龙、彭德怀名列其间。湖南的战力强在哪?不在头数,在抗压。火力吃紧、补给被切,仍然能固守阵地。广东战场同样惨烈。粤军第66军在淞沪坚守刘家行二十余日,敌军轰炸、扫射、毒气轮番压制,粤军被逼到弹尽粮绝,竟拾石握枝,贴身肉搏。两万官兵,伤亡过半,但阵地一寸未失。南京保卫战亦能见其影。
第38军入城巷战,与敌逐屋争夺,楼上开火、巷口设伏,拿下一栋立刻转下一栋,虽伤亡惨重,无人后退。黄埔军校扎根广州,广东为全国输送三十余位名将。陈赓、徐向前皆出其门,革命武装的骨干,在此地锻造。广东也早非旧日模样。今日珠三角既是经济龙头,也具备完备兵工配套;南海方向风云骤起,这里可迅速响应。华南与西南的边陲壁垒广西不沿海也不居内陆中心,却处于对外用兵的最前线。从老山到谅山,从边哨到田野,每寸土地都被炮火洗礼,每个山头都埋过地雷。作战时,最重的压力压在边防连队肩头。某步连突击谅山阵地,最后只剩三人仍能站立,既未撤也无援,硬是一米米顶过去。
连队编制在,人员一茬换一茬;新兵刚接替,就把老兵遗留下的物品发下去穿——军装不分新旧,只看尺码。广西边境线上,火力交手几乎天天可见。对面打一排,我军顶着炮烟靠前回击;炮弹的落点离村口不足百米,庄稼照种、收割照干,白日下地、夜里防炮,乡亲们把床板当掩体,端着粥也要盯着前沿。边民不撤,敌人就摸不清路数,只能盲打试探。常有炮声刚落,农户便下田,在焦黑的土里播下一季稻秧。
边境雷场密如棋局,一块地能藏上千雷。排雷兵匍匐前推,十米十米咬牙啃进,连蚁穴都要翻,草根底下也不放过。最险的那片地,探雷员在原地趴了三小时;一整日推进的速度,不到步行十分之一,但雷区必须清,不然老百姓哪敢耕作?清雷不等于一劳永逸。广西的边防线层层相扣,前哨、雷达、巡线全靠人盯。有人在林间架望远镜,有人在昼夜轮岗守卡口;一旦暴露监控死角,几分钟内就能回传指挥中枢。
战后更难。越境的难侨一批接一批,广西没有后退空间,只能接纳。十万人岂是说收就收?先要安置住处,再要分给耕地。土地从何而来?政府统筹近五万公顷,把旧营房改作住宅,连水井都是现场新挖。有家人到得最晚,几乎空手,只拎一袋旧衣,志愿者一次就搬来三大袋粮油;临时学校也随即开课,孩子们第一次拿到配钢笔的练习册。
这些人安稳下来后,也成了边防的延伸。村民熟地形、识生人,协同部队抓过偷渡、破过破坏哨卡的行径。有个村子连着五个哨点,号称“民兵村”,自身就是一座前哨所。广西不仅守边,还打信息化之战;雷达为眼,山间布设探测器,无人机定点巡航,侦察机一起飞,一小时扫完整段边线。后方屏幕实时回传,一旦异动,雷达站、巡逻组与火力点立即联动。
外界看广西似乎安静,实际却最为警醒;对面一有风吹草动,广西最先听到、最先看到、最先出手。这里不张扬,不抢版面,却以沉默守住前沿。边民耕作、官兵值守、设备警戒,合成一道防线:不让敌方越雷池半步。现代战区的协同铁幕设立五大战区,不只是理顺指挥链,也是围绕重点方向构筑立体防线。东部战区压顶台海,十个重装合成旅列阵,东风导弹、96A坦克、两栖舰群一应俱全。075与071型两栖平台,可将陆战队直达前线,应对突发事态不打折扣。
北部战区守护东北门户,78、79、80集团军成体布防,红旗-9、99A主战坦克严阵以待,对朝俄方向分毫不松。南部战区紧盯南海,山东舰领航航母编队,常态化巡弋岛礁,震慑外来干预。西部战区立足高原,部队适应极限环境,装甲高机动展开,印方若有异动,第一时间形成反制。五大战区看似分区,实则连动。任一方向生变,其余四区可在六小时内完成战备联调。这是一张覆盖全国的“作战网络”,不是纸上推演,而是昼夜运转。自东海到雪域,自密林到岛礁,每个战区背后,皆有强省托底,最终织就“打不烂、拖不垮”的国防铁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