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铜矿2025年产量累计调降87万吨,自由港等主力矿山的事故进一步加剧了短缺局面,全年供需缺口预计达到83万吨。
高盛测算,2025年全球铜缺口将达18万吨,这主要源于绿色能源转型需求的超预期增长。
一个新矿从发现到投产,需要6到8年的漫长周期。必和必拓甚至警告,未来10年全球铜供应缺口可能达到1000万吨之巨。
在需求端,绿色革命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金属需求。每辆电动汽车的用铜量达到83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
光伏电站每兆瓦装机需要5.5吨铜,数据中心的建设更是推动铜需求每年增长6%。
白银也不例外,2025年全球光伏用银量预计达到7560吨,成为白银需求的关键推动力量。
随着高效电池技术从P型PERC向N型TOPCon、HJT等迭代升级,新一代工艺的单位银耗显著增加。
小金属市场的表现更加疯狂。锑价从2024年初的9万元/吨飙升至2025年3月的18.3万元/吨,涨幅超过100%。
锑的需求刚性来自光伏产业,它作为光伏玻璃澄清剂的核心材料,目前尚无理想替代品。尽管锑在光伏玻璃中的成本占比仅0.26%,但其性能无可替代。
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同比增长30%,这直接带动了锑消费量的激增。
2025年9月28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方案明确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勘探铜、铝、锂等战略资源。
以钨为例,我国虽然钨资源储量、产量均处全球第一,但面临高品位黑钨矿近乎枯竭的严峻局面。
现有矿山中,白钨矿占比已升至75%,但浮选成本高、回收率较低。新矿山从建设到投产需要5到10年,短期内难以贡献新增产量。
私募大佬们也早已布局,关注邓晓峰的投资者都知道,他在周期股上的眼光独到,尤其对铜、铝等行业公司有精准把握。
有色板块仍然具有吸引力。截至2024年9月,有色金属行业PE-TTM仅19.09倍,处于2008年以来的14.15%分位。
其中工业金属、能源金属估值分别位于历史18.19%、9.67%分位,远未到泡沫阶段。
套利行为导致全球库存分布失衡,美国铜库存激增至30万到40万吨,占全球库存的45%到60%。
美国铜消费量是其本土产量的两倍,即便加征关税仍需高价进口满足需求,形成“成本刚性传导”链条。
这种虹吸效应导致智利国营铜业公司Codelco发往美国的铜占比从常规30%提升至45%,进一步加剧了其他地区的供应紧张。
电动汽车电池成本上涨15%,特斯拉等车企被迫推迟订单交付;建筑业中铜管报价月涨幅达15%,部分承包商暂停新项目投标。
白银市场同样出现结构性变化。世界白银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白银工业需求量达到6.8亿盎司,同比增长5%,创下历史新高。
到2025年年末,全球白银工业需求的占比预计突破55%,供需缺口扩大至8800吨。
白银在光伏、新能源汽车以及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正推动其进入新的上升周期。
循环经济也在试图缓解供应压力。钴回收率已达95%,废旧电池回收市场活跃;但锑因提纯技术瓶颈,回收率不足10%,仍依赖原生矿供应。大国博弈正在从贸易领域延伸至资源底层架构。
中国对锑氧化物实施出口管制,导致海外锑价飙升至40万元/吨,而国内价格仅为17万元/吨。
一类是无自有矿山、依赖外购原料的加工型企业,这类企业难以享受价格上涨红利,反而会承受成本压力。
另一类是无技术壁垒的伪题材股,应该优先选择研发投入占比高、进入头部供应链的真龙头。
这一举措将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传统有色行业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创造出新的想象空间。
全球供应链正在从“效率优先”转向“区域割裂”。资源国通过出口管制争夺定价权的趋势加剧,而消费国加速本土资源开发,产业链区域化特征日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