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贸易就能搞垮中国? ”美国前大使的冷战思维,根本看不懂中国经济现实
当美国驻北约前大使抛出“不和中国做生意,让它经济衰退”的论调时,他仿佛还活在上世纪的冷战剧本里。 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额高达6882.8亿美元,相当于每分钟有130万美元的货物在太平洋两岸流动。 这种“切断贸易”的威胁,更像是对着结冰的湖面喊话——声音再大,也撼动不了湖底早已盘根错节的生态。
一、中美贸易的“钢索”:谁真的能一刀两断?
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每年向中国出口的大豆,占其总产量的半数以上;加州果园的坚果、肯塔基的波本威士忌,越来越依赖中国消费者的买单。 甚至在美国高举关税大棒的2024年,中国仍稳居美国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 这根本不是“施舍”,而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中国对优质农产品、集成电路、医疗设备的进口需求,恰好填补了美国部分产业的产能空白。
更让“脱钩”论调尴尬的是,美国在华企业早已深度嵌入本地经济。 2022年,近2000家美国企业在华销售额高达4905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每年间接从对华贸易中获益约4000美元。 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每年交付超过70万辆电动车,宝马在沈阳的研发中心成为其全球创新链的关键一环。 这些企业用真金白银投票:政治口号抵不过供应链效率和市场潜力。
二、欧洲与亚太:盟友的“身体比嘴巴诚实”
当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对华围堵时,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欧盟对华进口额增长了101.9%。 德国车企在华销量占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博西家电在安徽的工厂已成为其全球最大生产基地。 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代开乐直言:“中国推进的创新生态,才是欧洲企业留下的核心原因。”
在亚太地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更构成一道隐形防线。 2024年,RCEP区域内贸易额达5.83万亿美元,超过欧盟内部贸易规模。 泰国香水椰凭借零关税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日本半导体材料通过原产地累积规则享受关税减免。 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让“孤立中国”的构想显得不切实际。
三、中国经济韧性:从“依赖外部”到“自主循环”
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例已从2007年的9.9%降至2024年的2.2%,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从外需转向内需。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在全球504种主要工业品中,超六成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这种产业厚度,使得外部冲击难以触及经济命脉。
另一方面,中国通过RCEP等机制重构了区域合作网络。2023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额增长7.9%,对东盟出口增速高达17.7%。 广西凭祥口岸的榴莲贸易车流、盐田港爆满的赴美货轮,都是跨境供需韧性的缩影。 正如新加坡《海峡时报》所观察:“亚太国家的发展已离不开中国,只有协同合作才有机会。 ”
四、资本的选择:用脚投票对抗政治叙事
2025年1-7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4.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373.6亿元。 英特尔在成都增资3亿美元扩建芯片封装厂,摩根大通在上海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这些动向印证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判断:“中国消费市场潜力与智能制造能力,仍是全球资本的必选项。 ”
所谓“让朋友不赴华投资”,更像是一厢情愿的喊话。 当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谈论经济遏制的可行性时,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全球化时代的利益纽带,早已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 试图用冷战铁幕切割现代经济生态,无异于逆流挥刀——水波暂散,终将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