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号那天,我特意提早收工 骑着电动车穿过半座城去音像店取预购的陈奕迅新CD。店门口挂着红布条写着“《CHIN UP!》首发” 老板老张还给我泡了杯热茶,说这张碟压得特别讲究。可一回家插进音响,心就凉了半截——这哪是Eason的声音?像是谁拿二十年前的MP3转录过一遍,人声发飘,鼓点发闷 连《是但求其爱》那种细腻的情绪都被压得扁扁的。我第一反应是机器坏了 可换了几台设备都一个样。第二天刷微博,才发现不是我一个人“中招” 评论里全是“耳朵被骗了”“花两百块买个寂寞”的吐槽。那会儿谁也没想到 一张CD能掀起这么大风浪。
真正让事情炸开的,是三天后那段在微信群疯传的录音。说是混音师朱祖儿在开会时讲:“简体字地区的粉丝嘛 不都用手机加十几块的耳机听歌?做那么高保真给谁听?”这话一出,整个朋友圈像被点了炮仗。我表妹在杭州做新媒体 直接在公司茶水间放出来听 说“这不就是说我们听不起好音乐?”她气得把CD塞进微波炉“消毒”——当然没真启动 但那股劲儿 像极了很多人心里憋着的火。**“简体字粉丝用廉价设备”** 这句话 像根刺,扎的不只是音质问题,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轻视。有人翻出朱祖儿早年访谈,说他提过“内地听众对动态范围不敏感” 这下更坐实了“歧视论”。微博热搜从“音质差”直接升级成“地域羞辱”,连我妈这种不追星的人都问我:“是不是人家看不起咱们?”
那几天,豆瓣小组里天天有人晒退货单,京东客服电话被打爆。我认识的一个音响发烧友老李 干脆在小区门口摆摊,搞了个“陈奕迅音质听辨会” 拿自家功放对比流媒体和CD 结果围观的大妈都说“还是手机听着顺耳”。这话听着好笑,可细想又心酸——我们明明愿意为好音乐掏钱 却被当成“用廉价设备的群体”来“优化”产品。更让人无奈的是,唱片公司最初的回应冷冰冰的:“符合国际标准。”标准是达标了 可听众的感受呢?就像去饭馆吃饭 厨师说“食材检测合格”,可菜咸得齁人,你还不能说难吃?这种“技术正确、情感错位”的回应,反倒让火越烧越旺。
到了第七天,Eason团队终于发了道歉信。没有点名,没有解释,只说“我们共同承担”。这话说得体面 可总觉得少了点诚意。我翻着他过去演唱会的视频 想起他在台上说“每一首歌都是写给听得懂的人” 现在却好像连“听得懂”的资格都被质疑了。有圈内人悄悄透露,**问题可能出在压盘环节用了流媒体的降规母带** 而不是原始高解析版本。要是真这样,锅就不该全让朱祖儿背。可到现在 他一声没吭 IG也停更了 像被推到风口浪尖又默默撤走的影子。有人说他是替罪羊,也有人说他确实言语不当,但真相到底如何 恐怕只有录音室那几面墙知道。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在台北诚品书店 看到一位阿伯戴着老式耳机 闭眼听陈奕迅的老歌,眼角有泪。音乐本该是共通的语言 可这一次,却因为一句无心之言、一段失真的音频,硬生生划出了“你我”。我们这些买CD的人,图的不就是那份踏实感吗?不是算法推荐,不是碎片播放 而是按下播放键,听见歌手呼吸的温度。可现在,连这点期待都被打折了。网易云趁机推“无损挑战” B站UP主做听感测试,热闹是热闹了 可总有点“伤口撒盐”的味道。
如今优化版音频还没影,粉丝群里的讨论也冷了下来。可每当夜深人静 我还会把那张CD放进音响,哪怕音质不行,至少封面上的Eason还在笑。或许我们都太较真了,可较真的背后 是对音乐最后一点敬畏。就像老张那天说的:“现在还买CD的人,哪个不是真心喜欢?”是啊 **我们买的不是一张碟,是那份不被敷衍的尊重**。可这尊重,什么时候才能真正“CHIN UP”呢?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